查看完整版本: [-- 和父母不亲的人,都经历过这1种失望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和父母不亲的人,都经历过这1种失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09-28 14:28

网上有一个女孩发了一个帖子,讲起她小时候打碎一个碗,被妈妈打到左手无名指骨折,至今伸不直。

她说,她只是想提起这件事,想让妈妈知道;也许,可能,妈妈曾经的行为对她造成了伤害。

结果妈妈冷冷回一句:

你怎么这么记仇?我对你那么好,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你就记得这点破事?

这一句话,比那次的骨折还疼。

这不是道歉,不是反思,而是封口。

你受了伤,却还要被怪罪“为什么还记得”;

你只是陈述事实,却被反咬一口“你没良心”。

父母最狠的方式,从不是当年那一巴掌——

而是多年之后,你终于有勇气回头看那道伤疤,他们却强行替你涂改记忆,说那不叫伤,说你矫情,说你忘恩负义。

你不是不能原谅,而是根本不被允许说出真相。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长大了可以讲自己的故事。

可以终于说一句:那时候你打得我好疼。

可现实是——你越是想讲,他们越不让你说。

你说你小时候被逼着放弃理想,妈妈立马说:“我那是为了你好。”

你说你被骂废物一整年,爸爸说:“你那时候太不省心了。”

你只是想把藏了很久的委屈吐出来,他们却说你在“翻旧账”。

他们把你的痛苦标成“记仇”,把你的表达诬为“攻击”。

仿佛你一提起那些事,就是在否定他们这个父母。

可你只是想说一句:我也有伤口,我不是无感机器。

那一刻,你就不是孩子了——

你变成了一个不能有情绪、不能有记忆、不能有控诉的人。

不许提,不许怨,不许哭。

这不仅是压抑,更是一种剥夺——

剥夺你说出自己真相的权利,剥夺你作为“受伤者”的身份。

而这份剥夺,是精心伪装的:

他们说:“我们那时候也不容易啊。”

他们说:“你现在不也挺好的吗?”

他们说:“养你这么大你就记得这些?”

他们还说:“我们是你的父母,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们?”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在讲道理,实际上每一句都在转移责任,反咬你一口,让你愧疚、沉默。

这不是你和父母的对话,这是你在试图做一个人,而他们在用身份和“恩情”把你往下拽。

因为你一旦开口,他们就得面对——

那不是“你不懂事”,而是他们真的做错过。

但他们无法承认,于是就堵住你,让你闭嘴,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小题大做。

说到底,我们不是为了“翻旧账”。

我们提起那些伤,是想让他们知道,那不是“小事”。

我们想听一句:“我知道你受过伤,真的对不起。”

哪怕只是一句承认,哪怕只是愿意听我们把话讲完——我们就能放下很多。

我们渴望父母道歉,并不是为了让他们负责,而是为了确认:那不是我的错。

可惜,我们等来的不是道歉,而是打断、反驳、翻旧账,甚至更多的情绪勒索。

他们用一句“你现在不是也挺好吗”轻飘飘掩盖你一路爬出来的泥泞。

我们需要的,不是赎罪,是承认。

不是赔偿,是一句“我错了”。

他们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因为那太伤面子,也太动摇他们多年建立的“好父母”人设。

他们比我们更脆弱。

而我们就这样,被困在“既要懂事,又不能责怪”的双重枷锁中,哑口无言。

是的,大多数父母,永远不会道歉。

你提,他们反而会炸:“你太小气。”

你哭,他们反而生气:“我白养你了。”

你分析,他们反而沉默:“你读了点书就不认爹娘了?”

这不是沟通,这是你试图推开门,他们却把门从里面反锁,再反怪你为什么不懂事。

那我们还要不要说?

要说,但不是为了他们能懂,而是为了你自己。

你不提,就会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太矫情?是不是自己太记仇?

你不提,就会压抑,久而久之,把“不能说的苦”变成“无法言的病”。

所以你要说,不是为了他们改变,而是为了你自己松绑。

你可以说给朋友、说给咨询师、写下来、说出来,只要你愿意。

你提的那一刻,你不是在控诉父母,你是在尊重自己。

很多人问:他们从不道歉,我怎么办?

答案是:你不需要他们道歉,也可以疗愈自己。

真正把你困住的,不是他们没道歉,而是你被教会“不能提”。

你反复压抑、说服自己别计较、甚至倒过来责怪自己太敏感——

这才是让你始终无法释怀的根源。

不是你太爱计较,而是你太不被允许表达。

所以,最深的疗愈,从来不是他们开口认错,而是你终于敢说:

我受过伤。

我不想再假装没事。

你有资格讲述你受伤的历史,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

你可以——

写下来,让伤痛有出口;

说出来,在安全的关系里练习表达;

听自己,在每一次“想忍住”的时刻对自己说:“你不需要再压着了。”

你可以不和解,但你要自我松绑。

你甚至可以对童年的自己说一句——

“我知道你一直忍着,现在不用了。”

作者 | 妙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来源: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

主播 | Bobo,十点读书资深主播,声音导师,公号:Bobo的悦读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jjybzxw 2025-09-28 14:29
伤害与疗愈:面对父母的错误

你分享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而普遍的问题:父母的错误和孩子内心的创伤。这个女孩的经历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更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父母的错误与孩子的创伤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时会因为情绪失控或其他原因,对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在当时看似“小事”,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正如故事中的女孩,她左手无名指的骨折不仅是一个身体上的伤痕,更是一个心理上的创伤。

2. 父母的否认与孩子的困惑

当孩子试图表达自己的痛苦时,父母的否认和责怪只会加剧孩子的困惑和痛苦。这种否认不仅是对事实的否认,更是对孩子感受的否认。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和感受,甚至认为自己“记仇”或“忘恩负义”。这种心理上的压抑和否认,会让孩子在成年后仍然无法释怀。

3. 沟通的障碍与身份的剥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障碍,往往源于父母的身份和权威。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作为养育者,有权利也有义务教育孩子。当孩子提出质疑或表达不满时,父母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从而采取防御性或攻击性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阻碍了有效的沟通,还剥夺了孩子作为“受伤者”的身份。

4. 疗愈的必要性与自我表达

疗愈的过程不仅仅是让父母道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这种表达不仅有助于孩子释放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还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经历。通过写下来、说出来或在安全的关系中练习表达,孩子可以逐渐放下过去的伤痛,实现自我疗愈。

5. 自我松绑与内心的和解

最终,疗愈的关键在于孩子的自我松绑。即使父母无法或不愿意道歉,孩子也可以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接纳,实现内心的和解。这种和解不是为了与父母达成一致,而是为了让自己从过去的伤痛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结语

面对父母的错误和伤害,我们需要勇气去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不仅是为了寻求公正或道歉,更是为了实现自我疗愈和内心的和解。正如文章所说:“最深的疗愈,从来不是他们开口认错,而是你终于敢说:我受过伤。”希望每一个经历过类似困境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


gkylm 2025-09-28 15:01
人总归是动物!在动物的基础上才是人性,所以无所谓什么伤害,父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并把你养大已经做到了他们的义务!而你想要更多却没得到而已


查看完整版本: [-- 和父母不亲的人,都经历过这1种失望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