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8-31 16:40 |
问题来了:这个药,明明是常规糖尿病治疗药,为什么会和尿毒症扯上关系?她,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的?是不是药吃错了?还是哪里出了问题?

二甲双胍到底安全吗?有什么潜在风险?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它,才能既控制血糖,又不伤害身体? 这些问题,不只是她一个人的。 我们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说到这个病例,很多医生都印象深刻。她50岁出头,十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刚开始控制得还可以,血糖也不算太吓人。

她的医生按标准方案给她开了二甲双胍,她吃了多年,一直没啥大问题。 但三年前,她查出肾功能开始异常。医生明确提醒她:注意饮食,定期复查肾功能,必要时减药或停药。 肾脏是代谢它的重要器官,如果肾脏清除能力下降,药物就可能在体内蓄积,甚至引发乳酸性酸中毒——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并发症。

她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尿毒症,最终抢救无效。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沉重。但这并不是个例。 据2023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年报》数据显示,超过30%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清楚自己肾功能的状况,更有不少人长期服药却从未做过肾功能监测。 很多人以为“老药安全”,但药物的安全,是建立在科学使用的基础上的。

二甲双胍如果服用不当,不能降糖,反而可能“雪上加霜”。 我们来捋一捋,这个药到底有什么“不能忽视”的地方。 肾功能是使用二甲双胍的“硬门槛”。医生在开药前,通常会检查肾小球滤过率(GFR),这是个反映肾脏清除能力的指标。 当GFR低于45毫升/分钟/1.73平方米时,二甲双胍应慎用;低于30,就必须停药。

问题是,大部分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GFR,更不会定期查。 很多社区医院开药时也没配套检查,患者就这样“蒙着眼”吃药,风险悄悄埋下。 第二个关键点是,并不是所有肾病患者都一视同仁。有些人虽然肾功能稍差,但其他指标稳定,医生评估后仍可谨慎使用低剂量的二甲双胍。 但有些人血肌酐升高、蛋白尿明显,哪怕GFR还说得过去,也建议停药。

不是查个GFR值就完事,医生还得看全局,综合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自己擅自决定继续吃还是停药。 第三,乳酸性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的潜在副作用。 它并不常见(大约每10万人中1-9例),但一旦发生,死亡率可达30%以上。 乳酸性酸中毒的症状不太典型,可能是恶心、呕吐、腹痛、极度乏力,很多人以为是低血糖或胃病,往往延误就诊。

一旦确诊,几乎都得上ICU抢救。 所以医生才会反复强调:肾功能异常、脱水、感染、心肺功能不全时,必须暂停二甲双胍。 第四,很多人忽略了“短暂停药”的重要性。做增强CT前、手术前、严重腹泻期间,都要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因为这些情况下肾功能可能短暂下降,药物代谢变慢,风险陡增。 可惜的是,这些细节在很多患者那里都被忽略了。

不是他们不在意,而是没人告诉他们。 第五,服药方式和剂量的掌握也很关键。 很多人为了“见效快”,自己加量甚至混吃多种降糖药,这是极其危险的。 医生通常会根据血糖水平、体重、肝肾功能、并发症等因素,给出个性化剂量。标准起始剂量是每天500毫克,每日2次,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但很多人直接上1000毫克,甚至一天三次,风险自然增加。

二甲双胍不适合所有糖尿病患者。 比如患有严重肝病、酗酒史、慢性缺氧病人(如慢阻肺、心衰)等,都应慎用或禁用。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那我们是不是干脆别吃这个药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甲双胍仍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因为它能有效降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它的价格亲民,副作用相对较少,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早期阶段,它的作用是“基础中的基础”。 关键在于——用得对。 那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安心吃这个药,又不让它变成“隐形杀手”? 第一,定期查肾功能,至少每半年查一次GFR和肾功能生化指标,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有高血压或蛋白尿的患者。

第二,不要把药当成万能钥匙,饮食控制、规律运动、保持体重、控制血压血脂,都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 药物只是辅助,不是替代。 第三,学会识别危险信号。 比如突然乏力、恶心、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必须及时就医,别轻易归咎为“低血糖”或“感冒”。 第四,发生特殊状况要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比如发烧、腹泻、脱水、住院、检查造影剂前后,都需要提前沟通。 第五,别迷信“药吃得越多效果越好”。 二甲双胍有个“天花板效应”,超过一定剂量后,降糖效果不会更强,反而副作用上升。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女性的离世虽然令人唏嘘,但她的经历也在提醒我们:药物不是糖豆,用得不对,就是刀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