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瓮 安人速看,这些蘑菇不要采![35P] --]

武当休闲山庄 -> 美食指南 -> 瓮 安人速看,这些蘑菇不要采![3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8-11 12:44
时下,贵州山咔咔的小树林里,悄悄然长出了很多的蘑菇。各式各样的野蘑菇,有的是美味可吃的野生菌,有的是漂亮可爱的毒蘑菇!有的要你钱,有的则要你命!你都认识它们吗?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贵州地区常见的

食用野生菌


















奶浆菌的香味浓郁,是非常美味的野生菌之一。


五、黄丝菌
黄丝菌,也叫鸡油菌。子实体肉质,喇叭形,全菌杏黄色、蛋黄色或枇杷黄色,菌盖宽3—9 厘米,最初扁平,后下凹。有浓郁的杏仁果香味,颜色悦目,鲜美可口,营养丰富。


黄丝菌在烹制时菇体很吸油,吃的时候一口咬下去,混合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挤压流出来,如鸡油一般,故此得名。


成熟的黄丝菌有点像喇叭花的样子,颜色很鲜艳,比一般的蘑菇要韧,有点弹性。


















特别提醒:选购野生菌一定要买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野生菌千万别买。
贵州地区常见的
不能食用的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种。由于毒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部分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都很难肉眼辨认,老百姓更是很难根据其形态来鉴别是否有毒,因此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因误采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发生。


鹅膏属的一些种类是最常见的剧毒蘑菇,它们的基本鉴别要点:长有“菌盖、菌环、菌托”。但是,很多毒蘑菇不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尤其不要采食“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靴(有菌托)”的野生蘑菇!
鹅膏菌的形态特征图

近年来在贵州引起中毒死亡的常见毒蘑菇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
一般进食后6小时至30小时发病,极少数在6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假愈期”,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并有神经系统症状、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型是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导致此型中毒的蘑菇品种类型为鹅膏属的一些剧毒种类,还包含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的一些类型。
1、淡红鹅膏和假淡红鹅膏
剧毒!致死率极高。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


2、灰花纹鹅膏和拟灰花纹鹅膏
剧毒!致死率极高。含有鹅膏毒素,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常出现假愈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导致死亡的种类。
该菌与贵州人俗称的草鸡枞、茅草菌、芝麻菌、伞把菇等蘑菇外观非常相似,从外观形态上很难辨识。一旦将这些蘑菇混采食用,就会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




3、黄盖鹅膏
剧毒!致死率极高。


4、裂皮鹅膏
剧毒!致死率极高。


5、肉褐鳞环柄菇
剧毒!致死率极高。


6、条盖盔孢菌
剧毒!致死率极高。


二、急性肾衰竭型蘑菇中毒
一般在进食6~24小时发病。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中毒性肾损伤,少数可伴有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肝转氨酶升高等,严重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三、横纹肌溶解型蘑菇中毒
在我国主要是由亚稀褶红菇引起。一般在进食毒蘑菇15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6-12小时后出现全身无力明显、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伴全身疼痛、血尿或酱油色尿、肌肉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表现,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亚稀褶红菇
剧毒!致死率极高。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它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老百姓都认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他们区分开来。


贵州人最常犯的

几种错误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毒蘑菇的民间鉴定方法一般都不靠谱!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错误方法去辨别蘑菇的毒性。以下是错误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毫无科学依据。
(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也有毒,如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就为剧毒蘑菇;而鸡油菌和一些颜色鲜艳的红菇种类却很美味可食。
(2)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有毒。
错!大部分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可食。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种类也生长在松树中。
(3)蘑菇与银器、生姜、大蒜、生葱等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因为蘑菇毒素与银器、生姜、大蒜等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5)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总之,为防万一

最好不要采食野外蘑菇
这才是避免蘑菇中毒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珍惜生命,远离毒蘑菇!

姜谷粉丝 2025-08-11 12:48
随着夏季的到来,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但由于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外观极其相似,普通市民难以辨别,误食后极易引发中毒。以下是一些关于毒蘑菇的警示信息及预防措施:

一、毒蘑菇的识别误区与风险
颜色鲜艳 ≠ 有毒:很多人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但实际上,像剧毒的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通体雪白,看似无害,却是蘑菇中毒事件的“头号杀手”。

环境干净 ≠ 无毒:毒蘑菇不仅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有些剧毒蘑菇如白毒伞(Amanita verna)常生长在干净的林中地上,甚至出现在公园、路边,与可食用品种混杂共生。

传统方法不可靠:用银器、大蒜等测试蘑菇是否有毒是错误的做法,蘑菇毒素不会与这些物质发生反应。

高温煮、酒泡、加盐也无法去除毒素:近江粉褶蕈的毒素耐高温,即使经过烹饪也无法被破坏。

二、常见毒蘑菇种类及中毒症状
近江粉褶蕈

分布区域:广东、海南等地夏季常见,6月初至10月初生长于竹林或其他林中地上。
中毒症状:潜伏期短,误食后5~10分钟即可出现胃肠中毒症状及神经型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处理方式:无特效解毒药,需立即催吐、洗胃并送医治疗。
球盖青褶伞

分布区域:海南等地常见,菌盖直径可达20厘米,菌柄特别长。
中毒症状: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手脚抽筋等症状

灰花纹鹅膏、小致命鹅膏
毒性:剧毒,误食可导致肝损害、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三不”原则
为避免误食毒蘑菇中毒,建议市民朋友做到以下三点:

不采摘:野外蘑菇种类复杂,仅靠外观特征无法准确鉴别,切勿因好奇或贪图美味而采摘野生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野生蘑菇,即使是正规市场出售的野生蘑菇也应谨慎,尤其是不认识或未曾食用过的品种。

不食用:家庭、集体食堂、餐饮单位应避免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防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

四、中毒后的应急处理
一旦误食毒蘑菇,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催吐:用筷子刺激咽喉,尽量吐出未消化的蘑菇(注意别呛到),但孕妇或昏迷者禁止催吐。
保留样本:将吃剩的蘑菇密封保存,并拍摄采摘现场照片,供医生鉴定使用。
紧急送医:拨打120并告知食用蘑菇情况,切勿拖延,一同食用者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就医。
五、专家提醒
海南省曾念开教授提醒,海南夏季高温多雨,各种野生菌类生长旺盛,常见的毒蘑菇有36种,公众应提高警惕,切勿自行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综上所述,野生蘑菇中毒风险极高,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确保饮食安全


查看完整版本: [-- 瓮 安人速看,这些蘑菇不要采![3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