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甘肃游记-如雷贯耳-莫高窟 [49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甘肃游记-如雷贯耳-莫高窟 [49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8-11 10:52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最西部的敦煌。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 年)起开凿,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虽然提前预约,但需在售票处取票,然后前往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场关于莫高窟的数字电影,每场约20分钟,内容涵盖莫高窟历史与艺术背景。游客源源不断,一拨接一拨,观看电影也需一会儿排队。



     一场《千年莫高》,为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介绍,有助于游客对莫高窟加深了解。另外一场《梦幻佛宫》,是球幕电影,展示不开放的很多石窟,值得一看。



      观看完电影后,乘坐景区车去往石窟,距离大约10公里。



     景区导览图,此为大(宕)泉河,河道很宽,却不见水流,干涸的河床,只是靠北岸一侧的土壤略显湿润。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1·68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492窟,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区;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其余多为空窟。







     大牌坊





   如同大西北的许多著名石窟,莫高窟也选址在一处河谷边,虽然地处荒漠,因为临水,栽种了许多树木,高大、粗壮,成参天之势,俨然已是一块绿洲。



     过河之后需排队等候分组,大约20人左右分成一组,由一名景区导游带领前行。中途又有几次等待,大概是等候前边的团队参观完毕,腾出空间,后续递补上位,如同机场等待排队起飞的航班。



     每次等候时间不算很长,可以就便观观景,拍拍照。看得出景区的组织协调工作做的不错,游客多而不乱,忙而有序。



     据说景区根据当日游客人数统一规划,根据洞窟的温度、湿度等多种指标进行分流观赏,每组安排一位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八个窟(并非固定,随机确定)。讲解员自带钥匙,参观之前开门,参观完毕锁门。



      莫高窟所在区域为砾石岩层 ,由积沙与卵石粘结而成,沙层疏松,不适宜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绘为主。



     因为禁止拍照,所以留下的影像,都是莫高窟的外观,单纯的旅行记录而已。不过对于一般游客来说,这也足矣。









     赶上有的洞窟上一拨游客尚未出来,还得在窟外等候一会儿。拍了几个参观过的洞窟编号,诸如:328、331、335、336等······。



     为保护文物,洞窟内没有灯光,光线较暗,只能随着讲解员的手电筒光,指到哪里,看到哪里。听着讲解,在洞窟里走马观花似的驻足观赏一二,绝对禁止拍照摄像。



     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而闻名,参观时听着讲解,方觉看的明白,颇有收益。只是事后随着时间推移,忘的一干二净,只能说曾经到此一游过。(纯属正常)



     三层楼,即16-17窟,16窟建于晚-唐时期,窟前倚崖建三层木构窟檐,故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圆箓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在16窟甬道北侧发现了“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称之为“藏经洞”。



    公元11世纪初,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尚未确知的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17窟,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随即在大漠中安静地封存了九百多年。

     光绪二十六年(1900),莫高窟第16窟发现藏经洞(编号为第17窟),洞内密藏近千年的绢纸书画文献出土,随之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



      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学者誉为十九世纪末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



     小牌坊









    前方即是九层楼,威严高耸、气势恢宏,那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九层楼依山而建,白壁丹楹,编号96窟,建于初唐时期,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在整个莫高窟石窟群中显得格外醒目。



      96窟内有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弥勒佛塑像,建于武周证圣元年,也称为“北大像”。





    借用一张网上图片,可一睹莫高窟第一大佛真容,它高达 35.5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造像,也是石胎泥塑佛像中的世界第一。



       看过96窟,讲解员的引领到此结束,剩余的时间游客自行掌握。



    距离稍远处眺望,九层楼攒尖高耸,檐牙错落,与周围的沙漠和鸣沙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而壮观的画面。



     正对着九层楼,有一个花园式的广场(九层楼广场),草坪铺地,大树参天,遮荫蔽日,游人休息的好去处。







    稍事休息,原路返回,经过大牌坊,又过大泉河。





     河南岸有一处塔林。





     景区导览图标注:这座孤零零的塔为王圆箓(王道士)塔。





     西魏第285窟,数字敦煌沉浸展馆,探头看了一眼,无啥游客。已过正午,不再耽搁。



      这个钟点,乘坐景区车的游客不多,稍稍等候即上车。



     12:51 ,回到游客中心。二次游甘肃,主要目的就是为看莫高窟和鸣沙山,今日终于如愿以偿。



     莫高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宛如一座雄伟的沙漠艺术宝库,以其规模宏大的洞窟、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塑,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明辉煌。莫高窟举世闻名、如雷贯耳,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poli923 2025-08-11 11:16
气势宏大。美轮美奂。人间瑰宝的石窟

姜谷粉丝 2025-08-11 14:17
以下是关于莫高窟的详细归纳与分析,结合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艺术价值及保护现状:

📍 一、地理位置与规模
位置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断崖上,窟群全长1600余米(约1.68公里),崖面高度约40-50米,分南北两区。
洞窟分布
南区:现存492个洞窟,含壁画与彩塑,是主体参观区。
北区:250余个洞窟,多为僧房窟、禅窟及生活窟,仅少数存有壁画。
🏛️ 二、历史沿革与建筑形制
始建年代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历经11个朝代(北凉至元)持续营建,历时千年。
隋唐为鼎盛期,武周时已有“窟室千余”。
主要窟形
类型    特点    代表窟例
禅窟    单室或多室,供僧人修行    北区73个单室禅窟
中心柱窟    仿印度支提窟,中心塔柱四面开龛    早期洞窟(如北魏254窟)
殿堂窟    覆斗顶方形窟,正壁设佛龛(占比最高)    隋唐多数洞窟
大像窟    塑巨型佛像,窟前建殿堂    96窟(北大像,高35.5米)
涅槃窟    塑卧佛像    148窟、158窟

🎨 三、艺术价值与核心内容
彩塑与壁画
彩塑:现存三千余身,涵盖佛、菩萨、弟子、天王等,最高达35.5米(96窟北大像)。
壁画:4.5万平方米,题材包括:
佛像画:佛、菩萨、天王等主体崇拜对象;
故事画:佛传、本生、因缘故事(如《舍身饲虎》);
经变画:表现佛经内容的大型场景(如《西方净土变》);
装饰图案:藻井、边饰等(如407窟“三兔共耳”藻井)。
代表洞窟案例
第407窟(隋代):
藻井中心绘八瓣莲花,莲花中三兔共用三耳奔跑,形成“一兔双耳”独特艺术效果;
龛顶绘葡萄卷藤忍冬火焰纹背光,飞天环绕,体现隋代高超技艺。

🛡️ 四、保护与传承
病害防治
壁画面临酥碱、起甲、龟裂、空鼓等威胁,尤以“酥碱”(壁画癌症)最难治理。
修复需经病害诊断、材料筛选、工艺研究等严格流程,由专业文物医生操作。

数字化保护
已完成290个洞窟高清壁画采集、190个洞窟图像处理,建成“数字敦煌”资源库;
通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线上展览等方式创新传播

管理扩展
敦煌研究院形成“一院六地”格局,统筹保护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等甘肃石窟群。
💎 总结
莫高窟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其建筑形制多元化、彩塑壁画体系完整,生动记录了丝路文化交流与佛教艺术演变。面对自然侵蚀,通过科技修复与数字化手段,这一千年遗产正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向未来传递文明之光。

wfsnow 2025-08-11 14:45
第一张图,这是一处旅游景点的售票处场景。建筑外观为土黄色,墙面有 “售票处 Ticket Office” 字样。大量游客在窗口前排队,他们穿着各式休闲服装,背着背包,呈现出热闹的旅游氛围,背景是晴朗蓝天和绿树,应是在一个户外旅游景区,展现了游客购票的日常场景 。

qwert123_05 2025-08-11 19:01
莫高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宛如一座雄伟的沙漠艺术宝库

jjybzxw 2025-08-11 19:47
莫高窟的详细归纳与分析

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以下是对莫高窟的详细归纳与分析,结合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艺术价值及保护现状。

一、地理位置与规模

位置
-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断崖上。
- 窟群全长1600余米(约1.68公里),崖面高度约40-50米,分南北两区。

洞窟分布
- 南区:现存492个洞窟,含壁画与彩塑,是主体参观区。
- 北区:250余个洞窟,多为僧房窟、禅窟及生活窟,仅少数存有壁画。

二、历史沿革与建筑形制

始建年代
-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
- 历经11个朝代(北凉至元)持续营建,历时千年。
- 隋唐为鼎盛期,武周时已有“窟室千余”。

主要窟形
- 禅窟:单室或多室,供僧人修行。北区73个单室禅窟。
- 中心柱窟:仿印度支提窟,中心塔柱四面开龛。早期洞窟(如北魏254窟)。
- 殿堂窟:覆斗顶方形窟,正壁设佛龛(占比最高)。隋唐多数洞窟。
- 大像窟:塑巨型佛像,窟前建殿堂。96窟(北大像,高35.5米)。
- 涅槃窟:塑卧佛像。148窟、158窟。

三、艺术价值与核心内容

彩塑与壁画
- 彩塑:现存三千余身,涵盖佛、菩萨、弟子、天王等,最高达35.5米(96窟北大像)。
- 壁画:4.5万平方米,题材包括:
  - 佛像画:佛、菩萨、天王等主体崇拜对象。
  - 故事画:佛传、本生、因缘故事(如《舍身饲虎》)。
  - 经变画:表现佛经内容的大型场景(如《西方净土变》)。
  - 装饰图案:藻井、边饰等(如407窟“三兔共耳”藻井)。

代表洞窟案例
- 第407窟(隋代):
  - 藻井中心绘八瓣莲花,莲花中三兔共用三耳奔跑,形成“一兔双耳”独特艺术效果。
  - 龛顶绘葡萄卷藤忍冬火焰纹背光,飞天环绕,体现隋代高超技艺。

四、保护与传承

病害防治
- 壁画面临酥碱、起甲、龟裂、空鼓等威胁,尤以“酥碱”(壁画癌症)最难治理。
- 修复需经病害诊断、材料筛选、工艺研究等严格流程,由专业文物医生操作。

数字化保护
- 已完成290个洞窟高清壁画采集、190个洞窟图像处理,建成“数字敦煌”资源库。
- 通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线上展览等方式创新传播。

管理扩展
- 敦煌研究院形成“一院六地”格局,统筹保护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等甘肃石窟群。

总结

莫高窟作为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其建筑形制多元化、彩塑壁画体系完整,生动记录了丝路文化交流与佛教艺术演变。面对自然侵蚀,通过科技修复与数字化手段,这一千年遗产正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向未来传递文明之光。


查看完整版本: [-- 甘肃游记-如雷贯耳-莫高窟 [49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