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29 11:56 |
假装去了海南。 ——今天的编辑 彭主任 粉面脑袋走哪儿都不会错过任何一碗粉,只要是粉,都想嗦一嗦。只要吃到一碗自己很喜欢的粉,爱吃粉的人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是成都有一家,就好了;要是开在我们楼下,就好了。 像柳州螺蛳粉、潮汕粿条、云南米线、贵州花溪牛肉粉这样的外地粉,成都已经遍地开花,好吃的也不少。它们既解了老乡的愁,也满足了成都人的胃。
刚从海南嗦了粉回来、仍对黄灯笼心心念念的成都人,常居在成都的海南人,都很纳闷,海南粉食种类极多,从早餐到宵夜,从粉汤、腌粉到炒粉、酸粉,粉食形态、口味各异,怎么就没有一款在成都大张旗鼓的出现。 要在成都找到一家像样的海南粉店,太不容易了。两年前大榜推荐过一家,居然躲在立交桥底下,戳→。当时,全成都卖海南粉的只有他们一家。
最近去吃了一家,据说也是成都地界上数一数二的海南粉汤,还原度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北巷里的位置更是不同寻常,在6号线的尽头、郫都区藏得很深的老房子里。老板同样自信,“郫县就我这一家在卖。” 走嘛,坐着地铁去拔草。吃过海南粉,又算去了海南。
郫都区公安局隔壁子 从小巷子穿越到海南渔村 要不是跟着导航走,真是不好找。 在种满梧桐的北大街上,瞥见巷子深处北巷里的招牌,想要靠近,还得穿过一个停车场。侧边,另一个出入口也很隐蔽,要从一间川菜馆子门口绕过。
老房子、小院子原本都是纯四川风格。两年多前,经过稍加改造装饰后,便焕发新颜。蓝色大门、窗框的应用恰到好处,海的味道扑面而来。鱼网挂在墙上,一秒如同踏进海南的小渔村。
院中,既有一小块田地种菜,边边角角还栽花种草。地面上是特意铺装上不规则的瓷砖、石材碎片,自然中又为小院增添了很多松弛感。
店主陈叔是个壮汉,将这里打理得井然有序,但又不失生活味。本为中午营业,上午九、十点,三三两两还未梳妆的常客,已陆续到店,准备像海南人那样以一碗粉汤过早。 海南人喜欢早上吃粉,粉食繁多,各地均有代表性的粉类。比如海味浓郁的港门粉、非遗美食抱罗粉和陵水酸粉、汤浓味美的后安粉、酸香开胃的糟粕醋海鲜粉等。不同的粉,在汤底、配料以及整体风味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海南丰富多彩“粉的世界”。
北巷里常备的是海南粉汤。既有鲜肉、海鲜之类海南常见的种类可选,也有排骨、剔骨肉之类融合了四川特色的粉汤。
我点了一份海鲜粉汤,粉提前煮好备用,粉多粉少完全由个人决定,陈叔耿直,“觉得一碗不够,你把两碗倒在一起就是了。”加粉不额外收钱。
调料也可完全按自己喜好添加。样数并不复杂,撒上葱花、香菜,再从锑锅里瓦两勺灵魂的炸蒜。炸蒜是陈叔自己做的,颗粒偏粗,他喜欢这样弄,说是更有口感。
陈叔一边指挥我加调料,一边守在灶台上烧汤、煮海鲜、烫肉。一小锅汤料刚刚烧开,马上再打个蛋进去。粉汤的汤,每一份都是单锅小煮。
烧好后,陈叔从窗子缝缝那边伸过来,浇在粉条上,一碗鲜掉眉毛的海南粉汤便在热气腾腾中出锅。先尝了一口白味的,粉的质感和广东地区的粿条类似,细腻柔滑,散发自然的微香。 鲜味全在一锅汤中。每天早上,骨头汤用大锅熬好备用,是为底汤,点餐后再用小锅加上食材一起煮。滋味并不算浓郁,鲜美之感,丝丝入扣。
到底有多少人在吃海南粉汤的时候是冲着有黄灯笼海椒去的?我先举手。 揭开黄灯笼海椒罐子,浓烈而独特的发酵后的辣椒香气瞬间扑鼻而来,既有海椒本身的辛辣,又带着海岛阳光的炙热感。
色彩看似温和,只需两勺,辣得翻天覆地。强烈的辣味冲击,如翻涌的海浪席卷口腔,既清新,又猛烈,让人直呼过瘾。拿起另一瓶罐子,自己边磨边撒白胡椒,也是吃海南粉汤的基本操作。 限定的陵水酸粉和双黄蛋 只在特别的日子才能吃到 坐在小院儿中,要喝鹧鸪茶,别客气,像主人一样,自己倒。一边嗦粉,食客和陈叔之间,还能交流两句关于海南粉汤的心得。在海南,千粉千面,家家都有些许不同的做法。 有人钟爱在海南菜市场里嗦粉,要的是那口最猛烈的鲜。有人听说有酸菜,也想试着加在粉汤里尝个滋味。交谈之中,陈叔正宗的四川话暴露了他不是海南人,但这当并不妨碍他对海南粉的喜欢。
两年多前,因在成都想吃海南粉,又不容易吃到,陈叔于是从海南朋友那里学来手艺,在老房子里卖海南粉搞耍。确实是搞耍,没事就喜欢跑去海南耍的陈叔,在我去的前一天,他才因台风“海燕”即将来袭而回到成都。 自知成都天生不临海,不像海南那样到处都是新鲜又便宜的海产品,陈叔的那碗海鲜粉汤,也属于是引入成都后、搞耍的变通做法。除了虾、鲍鱼、鱼饼等,其他翘荤多以猪肉、猪杂充量。按成都的物价,售价20元一碗,倒也算公道。
在海南本地,粉汤最初的形式其实就是用清汤或骨汤搭配白嫩的扁粉条、猪肝、瘦肉等食材,最后加入鸡蛋,无比简单。随着时间推移,海南粉汤才细分出有更具一方特色、更有地方口味的后安粉汤和港门粉汤等。
比起海南粉汤,小院儿中,更让人动心的是陵水酸粉,只在周六提供。尤其是夏天,属于“腌粉”中的一款的陵水酸粉,又香又酸,无比开胃。
陈叔刚掀开调料桌的盖布,丰富的配料就让人舒坦。 藤藤菜和韭菜烫好分别装碗备用,小鱼干、炸过的鱼饼等自带海的味道……每一样都要往细米线里装,最后浇上两三勺红黄红黄、呈粘稠糊状的汤汁,激活整碗酸粉的鲜爽。
口感滑溜溜,酸辣中带有一丝发酵的回甜味,令人食欲大增。起源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陵水酸粉,其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酸甜辣的酱汁和丰富的配料,味道讲究一个每种味道都要平衡。
为了做好这碗陵水酸粉,陈哥专门在海南找了两个做陵水酸粉的师父才学会。制作过程实在太复杂了,炒料、配料都复杂。“做了卖不完,只有倒”,很是不好将就。 光是使用到的调味品、材料等,就有十多二十种。边说陈哥边掰起手指拇边数,粉、藤藤菜、韭菜、鱼饼、牛肉、小鱼干、鱿鱼干、花生米…… 这些还只是配料,提前放在碗里的。大桶中的汤汁,炒料要加的调料至少也有七八种,包括海鲜酱等。一个问题,吃陵水酸粉要不要加黄灯笼?肯定要加。
生意好的时候,北巷里的陵水酸粉,每周六能卖出20多碗。限定,限量,去晚了,基本上只有粉汤可选择。 全年,除了七月,每月月数和号数相同的那天,也是值得去北巷里的好时候,荷包蛋会免费变成双黄蛋,讨个喜庆。比如1月1号、8月8号,吃粉汤配的就是双黄蛋。
特殊的安排,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去吃粉,都喜欢得不得了。没有运气吃到双黄蛋,离开北巷里的时候,我倒是在隔壁遇到了一家做了几十年、真正无比传统的糕点铺。
80多岁的老爷爷,在老房子里用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烤箱做的老味道,款款都好吃。下次专门写一篇安利给大家,嗦完粉,顺路可买。
买完东西,又可以去刚刚重新开放的望丛祠看荷花咯。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