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29 11:49 |
我又来了嗷。 ——今天的编辑 谭孃 之前在逛街的时候被网友问起,“双流有没有可以磨一下午的地方?” 当然有,确切来说,在双流机场以左的老双流,处处都可磨阳光。 老双流,近彭镇新津,自然资源更盛,公园、河流密布,水土兴而有灵。除开最忙的大件路,生活气息更浓。 有专属的黄色公交车,从东升一路颠过牧华路,可以到达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南门。
不提肥肠粉和兔头这两大金字招牌,老双流好像很难有叫得上号的馆子为外人所知。这里生活的人好像都自己在家做饭,更多因为工作学习和餐馆有关联,或是因为工作生活而开起了馆子,是为真正的社区店。 在老双流,从一条街头到招呼到街尾,好像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餐馆就平平淡淡的,变成了一个人的一部分,再与其他人的人生,交叉互联。 在双流平平地过一天,以此复制粘贴30年。 郭辣面 三强东路二段39号附1号(近东升一中) 开了十多年的郭辣面,如今店面看起来也像是想要乘一乘连锁之风的感觉,标准化,整洁,还有自己专属的注册logo。 只看铺面,很难信它开了这么久,再一看招牌,能把字打三间铺面这么大,确是老馆子的底气。
即便已过午间饭点,店内外还是零散坐了几个人,且来往不断,店铺焕新后只涨价1元,价格还是与时俱进中的相对实惠。
原来藏在深处的后厨现在搬到台前,三间铺面中的一间腾挪给它,明厨亮灶,橱柜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以此看,煮出的面也必定干干净净。
招牌的干、汤辣面各来一份,即使是能吃辣的人也马不准第一次是否会被伤到,又点一小份番茄煎蛋面,也是简单但考手艺的一类。
面更是分了三类,韭叶面、扁细面和圆细面,没有特殊要求似乎一律默认第二种,幸好点单的口味都很适合,也不必为最爱的韭叶面而遗憾或伤心。
底料很干净,不同口味之间有外行看不出的细微差别,只是面对偶尔到来的镜头,还是显得生涩和不熟悉,我只好回位等候去了。
辣面的臊子是双椒肉臊,肉埋在海椒堆里成配角,仅突出一红一绿的不同。
干拌碗底留半碗汤,是我比较喜爱的搭配,如此来干拌完油顺,不必被纯辣裹挟感觉要胃穿孔,其次吃慢些也不忧虑面坨掉,反倒是汤汁愈发抱稳面条本身,入味,顺吞,很是润滑。
汤辣面油气更足,加了更多红汤,反倒是掩盖了海椒臊子的特性,混为一谈了。
一边尝试几口就会为自己点了番茄煎蛋面的决定感到骄傲——铁打的人也会被逐渐上头的辣味降服,尤其是初见,更是掌握不好力度。
番茄煎蛋面很好,天然的番茄汤底,不带科技和酱料的气息,酸甜可口。提前煎好的蛋埋在碗底,用鲜滚的汤汁烫热,虽不够最新鲜,也还是整体得当。整体是雪中送炭的鲜美。 三代人传统冒菜 彭镇人民路一段60号(近艺体中学) 顾名思义,三代传承的小店,还是三代女性传承的小店。 原址在街对面,现在搬到新的位置,堂子更大更宽敞。
又是错开饭点的一天,进门恰逢年轻的女儿和妈妈因经营起了争执:新一辈想用现代化点单工具避免高峰期做错客人的单,减少误差,老一辈则更相信脑袋的灵光,以及真诚与微笑是诚信经营的必杀技。 在这条街上的几十年,来往的熟客都成了半路亲戚。
以冒菜闻名,是附近学校老师午间爱去的校外食堂,两大保鲜柜的荤菜素菜,尽显新鲜。 牛肉是必点的,也单拎出来独自有价,其他则是各取喜爱,荤素分开,排队下锅。
料台上佐料格外丰富,除了冒菜外,小吃也吸引人,春卷、抄手、凉面、黄凉粉,品类越做越丰富。
母女俩拌嘴完的结果是,仅剩母亲一人张罗零散的点单。即使杂七杂八积累起来还是种类复杂,但很明显这样的复杂对仍是顶梁柱的母亲来说,还显轻松。
菜先后秩序上桌,冒菜做的有点辣了,需要配和米饭多吃两碗。自己也拿少了,除开春卷,又冒险点了很想点的凉面和凉粉,结果都吃完了。
这家春卷与温江、新都、川北的风格又不一样,几乎无冲,仅靠大量红油与花生调味。米皮烙得蓬松透气,红油渗透进包裹的萝卜丝里,如再添醋,则味道更佳。
同样的红油花生加在凉面里,也是与碳水的结合,就显得厚重油腻一些,葱粒辛辣难解,还是需配醋。
黄凉粉热拌,竟也是辣味突出,不过好在焯水后碱味不重,也是下饭。
外摆胜过堂食,高峰期一定打堆堆,那时,家中的男性来打下手,一齐发力。
而街对面的老店,奶奶仍在经营,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传承也需要慢慢过渡。 周蹄花 彭镇交通路二段224号 交通路和大件路一样,是对道路最直白的功能定义。 以前路上大车多,周蹄花的闻名,正是通过往来的一辆一辆大车,口口相传。 后来彭镇老街又火起来,店在街入口的位置,成了彭镇必吃榜。
早上5点半到半夜3点的营业时间直接对标海底捞,几乎无休,店里却没什么年轻人,都是老辈子在战斗。
拉撑的营业时间倒不追求什么晚高峰,平摊下来,晚饭是一波,吃完夜酒来的是一波,其他时间零散也轻松,就像我们来的时候一样,嬢嬢们可以坐在门前吹吹风。
菜单是简单的,蹄花、三种汤,剩下都是拌菜,只用分量做区别。
以蹄花出名,却也因蹄花败。汤底寡淡,肉不够软烂,与曾经的粘稠、糊嘴、耙和,大相径庭,不仅不能和成都的蹄花打,放在本地也让人觉得差点意思。
倒是蘸碟还有几分意思,干,香,略带糊辣,成了蹄花的唯一解法。
拌菜反而很有味道,拌拐肉拌肥肠,上桌不需要再攉转,红油本身也不油腻,味精盐巴都给得恰到好处,很是下饭。
你看,磨一天时间其实还蛮简单的,要说还有什么,还可以去这里逛逛,双流嘛,彭镇嘛,常逛常新。
今日编辑 | 谭孃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