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李沆,曾在一次下朝之后,被一个书生拦在街头。对方对他破口大骂,说他无德无才,耻居高位。面对这样的侮辱,李沆丝毫没在意,像没事人一样,径直走开了。到家之后,他也没有去追究对方,而是找了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仿佛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几年后,这个书生考中进士当了官,再次遇到了李沆。他战战兢兢地向对方请罪,说自己当初一时鲁莽,才说了伤害李沆的言论。李流说:“我从没把那事放在心上,所以不在乎这小小的伤害。” 凡是内心强大的人,气度都已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他们内核稳定,不会在乎外界的言论攻击,更不会理会他人的故意挑衅。无论遇到什么痛苦和波折,他们都始终从容淡定,将事情处理得游刃有余。如果你也能将自己的修炼到这个程度,外界纵有惊涛骇浪,也伤不了你一根毫毛。 1 容得下别人讥谤 冯唐曾受邀担任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主持。节目中,他因言辞犀利,招来了一片骂声。有人就问他,你怎么看待这些谩骂。冯唐说:“这些评价关我屁事,那是他们的事。”正所谓,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行走在这世上,被人非议,遭人讥谤,其实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允许这些刺耳声音的存在,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修行。作家周梅森,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煤矿场当工人。但他的志向却并不在此,而是当一名优秀的作家。为此,他经常在劳作了一天之后,又继续在煤油灯下默默埋头写作。工友们瞧见后,纷纷嘲笑他:“别做作家梦喽!”“一个挖煤的想当作家,也太奇怪了。” 在周梅森的投稿被退回来后,这些工友甚至还大肆戏谑道:“周梅森又被退稿了!”即便面对这众多的嘲笑声,和屡屡被退稿的打击,周梅森也没有在意和退缩。他继续潜心写稿,终于在努力了多年后,他的处女作登上了《新华日报》。 之后,他的小说《人民的名义》被搬上荧幕后大爆,他也跟着一炮而红,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矿工,变成了享誉全国的作家。而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仅仅要归功于他的努力,更不能忽视的,是他无惧外界非议的气度。 常言道: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凤凰于天,不意鸡议。一个人强大与否,就体现在他对待负面声音的态度上。试着放弃无谓的口舌之争,适当装聋作哑;学会屏蔽无端的闲言碎语,静心强大自身。终有一天,这些外界的嘈杂就会离你远去,到那时,你就能潜心修行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平静。 
2 受得了世态炎凉 受得住世态的冷暖变化。 古人讲过:“人情就像一张张纸,薄得很;世事就像一盘盘棋,局局都有新变化。”咱们只要活着,只要跟别人打交道,就肯定会体会到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战国策》里有个故事。孟尝君得势的时候,好多人都抢着跟他交朋友。可后来他失势了,以前那些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一下子就变了脸,对他各种嫌弃。孟尝君又心寒又生气,就把这些见风使舵的人的名字都刻在了木板上,发誓以后一定要找他们算账。 这时候,有个叫谭拾子的人就来劝他:“谁富贵了,大家就都去巴结他;谁贫贱了,大家就都躲得远远的,这是人之常情,再正常不过了。 ”就好比集市,早上的时候人特别多,热热闹闹的,可到了晚上,就冷冷清清,没什么人了。这可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上、讨厌晚上,而是因为早上集市上有大家想买的东西,晚上没有了,所以没必要因为这个就怨恨别人。 孟尝君听了这话,一下子就想明白了,就把木板上刻的名字都划掉了。 人性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菜根谭》里就说过:“人饿了就会去依附别人,吃饱了就拍拍屁股走人;别人富贵了就去巴结,别人落魄了就抛弃,这是人情里常有的毛病。”要是看不透这一点,就会被世事缠住,失去很多快乐。只有看透了人心,理解了人性,你才能在世事的磨炼中,变成一个真正厉害的人。 杨绛先生在特殊时期,被人中伤、批斗,可她却说:“世态人情,就像一本书,可以拿来读;又像一场戏,可以拿来看。” 季羡林先生低谷的时候,被人打得鼻青脸肿。后来他风光了,那些人又来巴结他。季羡林先生呢,一点都不怨恨他们,还说:“要是我也处在他们的位置上,说不定我干的事儿也不比他们好到哪儿去。” 木心先生三次被冤枉进了监狱,吃了好多苦,他所有的作品都被烧了,三根手指还被弄断了。可对于这些,他只是说:“我也不知道要原谅什么,就是觉得这世上的事儿,好像都能原谅。” 所以说,对于世态炎凉,看明白了不如看轻点,看透了不如看淡点。要是一直纠结、一直怨恨,只会让自己在一段糟糕的经历里越陷越深,根本走不出来。 
3 有个叫克里斯托弗·吉莫的作家说过:每个人都会被两支“箭”射中,其中一支“箭”就是外界对咱们使的坏,就像暗箭一样伤人。 要是碰到小人恶意中伤你,你怎么回应、怎么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下面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先说范雎,他年轻的时候特别有才华,这就惹得魏国的宰相魏齐嫉妒上了。魏齐诬陷范雎卖国,然后让仆人用板子和荆条狠狠地打他。范雎被打得都快没气了。魏齐以为范雎死了,就让人用草席把他裹起来扔到厕所里,还让喝醉的客人朝着他身上小便。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啊,但范雎一声不吭,全都忍了下来。等那群人都走了,他才找机会逃了出去。就因为他能忍,后来才跑到秦国,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再说说王阳明,他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公元1519年,宁王在濠州造反。王阳明不怕死,跑到前线去,只用了43天就把宁王抓住了。可他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却引来了朝廷里其他大臣的嫉妒,还有小人的陷害。在这危急的时候,王阳明的做法简直可以当作教科书上的例子。他先找到宦官张永,把宁王交给他,还把功劳全都让了出去。 然后,他悄悄搬到一个冷冷清清的寺庙里,再也不管朝廷里的事儿了。就这么着,因为他不去争,朝廷里那些人也没再揪着他不放,他这才保住了自己。 后来,他告老还乡,建了书院,传播阳明心学,没过多久,他的心学就传播得很广了。 有人评价说,王阳明这次能化险为夷,全靠他忍辱负重的处世智慧。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懂得先忍着,等时机合适了再行动。就像苏轼在《贾谊论》里写的:君子想要有远大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等待;想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有所忍耐。 遇到纷争的时候,忍是一种胸怀;受到伤害的时候,忍是一种办法。要是你能忍住眼前的事儿,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那你以后肯定能有更大的成就。 有个作家叫国永梅,她说:“人的心就像个容器,心里要是不恨别人,那看这世界都会觉得温暖。” 要是一个人心胸狭隘,别人随便说几句,他听了都会觉得特别难受。可要是人的内心变得特别强大,那些是非对错在他眼里,就跟小灰尘一样,根本不算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