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4-15 08:54 |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深刻指出,生命的深邃与广阔,其实都蕴藏在我们的审美之中。 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哲学,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无一不在我们的审美体验中得以显现。 审美,不仅是我们个性的独特印记,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失去了审美的眼光,生活便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生存”层面,而无法触及真正的“生活”内涵。
01 清居之韵 古人有言:“居城市中,当以画幅当山水,以盆景当苑囿,以书籍当友朋。 ” 这 句话道出了在喧嚣都市中,如何以一颗审美的心,去营造一方清净的居所。 每一幅画都是自然的缩影,每一盆景都是心灵的慰藉,每一本书都是智慧的源泉。 想那郑板桥,在闲居之中,对着周遭的生活环境,心生欢喜,于是有了“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感慨。 这样的居所,不仅给了生命以丰富的感受,更在东方人独有的诗心熏陶下,让这些感受变得愈加深刻和隽永。
02 格物之致 我们所欣赏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有那些经过匠心独运的造物。 对这些造物的欣赏,更需要我们具备高远的精神境界。 在书斋的案头,放置着精美的笔墨纸砚,让我们在书写中品味丹青之韵; 在茶室的桌席上,布置着雅致的青瓷竹炉,让我们在品茗中享受淡泊之味; 在几架陈榻之间,摆放着精良的清供之物,让我们在静观中滋养古雅之志。 这些名物,不仅寄托了我们的情怀,更让我们的品趣得以高远。 而那些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人,由于缺乏对事物的真趣欣赏,他们的生活便显得愈发粗糙,灵魂也随之日渐枯萎。
03 研艺之境 以书画艺术来陶冶性情,这无疑是中国人最独特的生息哲学。 在这黑白交织的纸上世界里,每一笔、每一墨都是创作者精神的映射。 因此,明代文人所倡导的审美生活便是:“名琴为和友,好书为益友,奇画为观友,法帖为范友……” 在这样的生活中,琴书成为了养志的良伴,笔墨成为了修行的工具。这诚然可以视为一生的功课。 当我们以这些看似无用之物为心友,以这些看似无用之事来消遣生涯时,我们的人性才能得以回归天真。
而这正是审美所带来的生命境界的提升。 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朱光潜先生所赞叹的“慢慢走欣赏啊”的生活态度。 最遥远的审美方式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喜悦,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愿每一位为俗世纷扰的人、 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继承这份喜悦,在生活的点滴中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