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09-28 23:01 |
说到碑刻,属于碑文化的一种,源远流长,不管是皇宫还是普通的大街小巷,在古代到处都有可能看到石碑,尤其是在有人去世之后,一定要立碑,以记述逝者的生平。一般来说石碑分为三个部分,有碑座、碑身和碑首。立碑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由专人从山体中把整个石碑的碑材开凿出来;然后用特殊的运输工具将其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雕刻;最后再进行组装,令其竖立起来。这里的碑材,其实就是指还没有雕刻完成的石碑。
南京江宁区汤山镇阳山一处,屹立了三块巨大无比的石块。称为“阳山碑材”,当地人称之为“孝陵碑材”。这三块碑材,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米,重达1.6万东;碑身石材长49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千吨;碑首石材高10米,长20米,宽8.4米,重约6千吨。如果按照碑式竖起,高达七十多米,有二十至三十多层楼高,总重达三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碑”。那么,如此恢宏的石碑是从何而来的呢?
孝陵石碑,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给明太祖朱元璋所立之碑,然而如此巨大的石碑,在《明史》中却只字未提,原因无他,只因为它并未建成。明朝永乐年间大臣胡广所写的游记《游阳山本业寺记》中记载:“永乐三年沪,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村焉。……特命翰林臣往观。于是学士解公缙,侍讲金公幼孜,暨广偕往。”
原来,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了给朱元璋的陵寝修建石碑,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了数万名工匠,从阳山古采石场开采了完整而巨大的栖霞灰岩。对于当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而且所有参与者必须要日夜施工。那为何朱棣要如此兴师动众呢? 我们都知道,朱棣的帝位是从他的侄子手中夺过来的,所以说朱棣可以算是篡位的。所以,在占领南京后,朱棣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哭诉自己的不得已之处。最后,他下令要为朱元璋立一个功德碑。
其实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因为如果将这个碑立起来,同时树立起来的还有朱棣在天下百姓当中孝顺的形象,这对他掌管朝政很有帮助,也是他争夺正统话语权的重要一环。 工匠们在朱棣下令之后,不敢怠慢,风雨无阻的日夜施工,在十三个月的时间里,累死或因怠慢施工而被处死的工匠达三千多人,尸体则被随意埋在附近,今日的阳山坟头村便是因此得名。
可是最后这个新师动众的工程,在就要基本成型时却放弃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变成了烂尾工程。至于为什么,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经过分析,其成为烂尾工程是有必然性的。首先,朱棣在夺得天下后不久就基本掌握了朝政,至于为朱元璋刻碑,也只是让世人知道他十分有孝心罢了,石碑能够完成固然好,不完成也没多大影响。而为了造一个石碑,已经有三千多人丧生,这样下去迟早会民怨沸腾,这不是朱棣想要的,叫停此工程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这三个碑材,每一个碑材都很重,最重的重量高达1.6万吨,想成功运到指定的明孝陵。以当时的运输技术谈何容易。即使是运送成功了,那三块高达78米高度的碑体,重量一共达到3万多吨,怎么可能竖得起来呢?所以,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最后在基本成型之后被废弃,取而代之的事一个小得多的神功圣德碑竖立在明孝陵。
不管怎么说,就是这个明代留下来的烂尾工程,到了今天,已经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同时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到这里来参观的游客不计其数,因为大家都想一睹这三块碑体的风采。朱棣当时也肯定不会想到,他当时留下的一个烂尾工程,如今竟然这么受欢迎吧。 小星世界观,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