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07-18 10:09 |
在我国西北,有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它的名字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走进去,出不来”。这片沙漠不仅以其巨大面积和极端气候著称,更因为它的沙丘在不断地移动而充满神秘与危险。它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千年中,这片沙漠在过去一千年间,居然整体南移了约100公里。这一变化,不仅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开始猜想:未来这片沙漠会不会逐渐离开塔里木盆地呢?
 死亡之海 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度约400公里,总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占据了整个盆地60%的面积。 这里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沙丘形态各异,有的像新月,有的如金字塔,还有的形成连绵起伏的沙山,宛若自然的艺术品。这些沙丘在风的推动下会不断移动,使得沙漠充满了动感和变化。
 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夏季气温最高可达67.2℃,而冬季最低则可以降至-20℃以下。如此极端气候,也使得这片沙漠有了“死亡之海”之名。 尽管如此,沙漠中仍有一些顽强的植物和动物存在,如柽柳,梭梭和胡杨等,它们的根系发达,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动物有沙狐,黄羊等,它们都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沙漠中的严酷环境。
 历史上,这片沙漠曾是许多探险家和旅行者的噩梦。唐代高僧玄奘在前往印度取经的路上,曾经穿越这片沙漠。《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详细记述了这段艰险的旅程:他经过沙漠东部的莫贺延碛时,迷失了方向,困在漫天的黄沙里一连四五天,绝望笼罩着他。 忽然,身边的老马狂奔起来。玄奘追着马跑了许久,直到一眼清泉出现在视线之内,才走出了死亡的阴影。数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时,玄奘仍心有余悸。
 沙漠的移动及其影响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表明,整个沙漠在过去的一千年里整体向南移动了约100公里。这一现象主要是缘于塔里木盆地的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 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北部的天山和西北的帕米尔高原形成了巨大的风口,使得东北风和西北风频繁吹入盆地,推动沙丘不断向南移动。
 流动的沙漠里形成了大量的移动沙丘。整个沙漠中,约85%的沙丘都是移动沙丘,它们的高度一般在100至200米之间,最高可达300米。 这些沙丘在风力的推动下,缓慢但持续地移动。纵向沙垄平行于风向,狭长而平直;横向沙丘则垂直于风向,高大且不对称,迎风面平缓,背风面陡峭。 数千年来,在风的吹动下,南移的沙漠逐渐埋没了许多古文明的遗址。曾经繁荣的楼兰古城,以及历史中一个繁华的村庄和城镇,如今都已被沙漠吞噬,只留下了孤零零的遗迹供后人凭吊。
 随着沙漠的不断南移,沙漠的整体面积将会有所缩小,被风吹动的沙丘会逐渐堆积在巍峨的昆仑山脚下,增加沙漠的厚度。当然,这并不代表人类可以寄希望于自然的力量来改善沙漠化。 沙漠南移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一千多年来也只移动了100公里,可能还赶不上土地荒漠化的速度。要等到沙漠完全脱离塔里木盆地,可能已经是成千上万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且沙丘消失后,留下的只会是荒芜的戈壁,人类目的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来阻止沙漠的扩张。
 我国在治沙方面的努力 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扩张的威胁,我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治沙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之一。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数十亿棵树木在沙漠边缘高高耸立,形成了长达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被称为“绿色长城”。
 在治沙方面,我国不仅依靠传统方式的植树造林,还采用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例如,通过引入抗旱,抗盐碱的植物如梭梭,胡杨,来固定沙丘,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同时,现代灌溉技术如滴灌系统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侧,共有109口水井用于灌溉防护林,这些水井通过滴灌系统,为沙漠中的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科研机构也在沙漠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沙漠中建立了多个科研站,进行深入的生态和环境研究。这些研究站不仅监测气象,地下水和植物生长情况,还为研究沙漠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 近年来,国家还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沙漠中的生态旅游业也逐渐兴起,通过合理开发,使沙漠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结尾 从沙漠的地貌和气候,到历史上玄奘穿越沙漠的艰难旅程,再到沙漠的移动和对古文明的吞噬,这片“死亡之海”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神秘和危险。沙漠整体的南移和扩展,也给整个塔里木盆地带来了转机的可能。 从“三北”防护林工程到现代灌溉技术的应用,再到生态科研的深入探索,所有这些举措不仅在遏制沙漠扩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榜样。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或许真的可以摆脱“死亡之海”的阴影,迎来一个富饶美丽的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