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长江泄洪冲出一件国宝,专家:改变历史!这项技术不是外国人首创 [5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长江泄洪冲出一件国宝,专家:改变历史!这项技术不是外国人首创 [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4-07-17 10:10



文物,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物证,有了文物的证明,所代表的那一种文明就是铁的事实,谁也不能再找借口否认了。

所以,在很多时候,外国人经常说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是他们国家的,要不是我们国家后来发现一些能代表这些文明的文物,说不定这些外国人还一直以为这些就是他们国家创始的呢。而在众多文明的发现典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是失蜡法的发现。



失蜡法,听名字就可以知道,是匠人利用蜡的软度、熔点又低、价格不贵、还特别容易修补这些特点,做出想要做的东西的模样,当他们满意后,再用做模具的材料将这个蜡包裹着,这样子,模具就成型了。待其稳固之后再把蜡熔掉,这样就可以得到所需产品的模具了。

因为这种手法在古时候是非常难得的,就连我们现代也还在采用这种方法,所以这个手法可以说是能够证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聪明,这个国家当初是多么的兴盛。

于是就有外国人说这是他们发现这个手法的,是他们的先辈发挥聪明才智想出来的办法。为了拿到这个荣誉,他们还向国家申请了专利,他们以为这样做,这个手法就真的是他们国家的人发明的了。



当然,不是他们的就不是他们的,一切都会有铁的事实来证明。在19世纪末的时候,长江在开闸放水的时候竟然冲出来一个古墓,现场的工作人员发现后立刻停止了工作,负责人叫相关人员保持好现场不要动,然后立刻给专家组打电话,请他们快些过来展开考察工作。

专家组接到电话后一刻也不敢怠慢,用最快的速度来到了现场,拉好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然后才开始谨慎的挖掘工作。

他们在墓穴中发现了墓志铭,根据这墓志铭的显示,他们才知道这座古墓的主人竟然是春秋时期的高官,其官位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后来的宰相。



而且那个时候的人们十分讲究身份,尤其是在这个高官的国家,他们那个时候,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没有地位,没有权利,就算再有才华也当坐不上这个位置。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墓中的陪葬品肯定不会是普通的古物。

专家们有了这样的推测后,心中难免有一些欣喜。挖掘工作仍在继续,越到墓穴深处,考古专家脸上的笑容也越变越多,在这座古墓中,他们发现不少春秋时期的文物,而且每一件都算得上是价值连城,十分珍贵。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众人惊讶,直到后来出土的一件文物才是让考古专家们激动的颤抖起来,这便是云纹铜禁,这是那个时代用来祭祀的载具,而那个时代非常重视祭祀,所以用的器具都是很珍贵的。在那个时代都如此珍贵,更不用说拿到我们现代来比较了,绝对是无价之宝。

但是最让专家激动的不是这个文物,而是这个文物上面的失蜡法的痕迹。这个可是能够证明此手法是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的一个发现,是能作为铁证的一个发现。



这个文物的出土可算是震惊中外了,而且马上就被定为我们国家的国宝之一。这文物一出,外国人直接被打脸,毕竟这可是物证,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的证明。所以呢,他们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个手法就是我们国家的祖先所创,才不是他们国家的。

话说回来,小编觉得我们的祖先是真的聪明啊,这些技术和办法都能想出来,可以说他们比我们当代的人都要聪明许多,能做出我们现在高科技都做不出来的物品,想出我们想不出来的办法,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我们崇拜的偶像。

jjybzxw 2024-07-17 12:54
  失蜡法是一种古代铸造技术,通过将蜡制模型包裹在泥或砂制成的模具中,加热蜡模使蜡熔化流出,形成中空的模具,再将熔化的金属液倒入模具中,待金属冷却凝固后,敲碎模具,得到中空的金属铸件。这种技术因其复杂性和精细度,在古代被认为是一项高超的工艺技术。

  失蜡法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但它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6世纪,当时被用于制造青铜器。这一技术的发现确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在中国,失蜡法被广泛用于制作祭祀用的礼器和日常用品,如青铜器皿、钟、鼎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失蜡法的技术,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和社会结构。

  例如,云纹铜禁出土于春秋时期的墓葬,不仅展示了失蜡法的使用,也证明了当时对祭祀活动的重视。铜禁是一种用于放置酒器的容器,其精美的云纹装饰和复杂的结构,显示出失蜡法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

  失蜡法的发现和应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和宗教观念。这种技术的应用,至今仍对现代铸造技术产生着影响。



查看完整版本: [-- 长江泄洪冲出一件国宝,专家:改变历史!这项技术不是外国人首创 [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