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4-28 14:28 |
节能、环保、废物利用,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优良传统美德。 不过,有些关乎性命安全的物品还是要“当丢则丢”。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益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繁荣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汽车广泛普及的今天,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汽车废弃零部件的处理方式。 众所周知,汽车损耗最大的便是终年与地面接触、摩擦的轮胎。 当轮胎花纹磨损至平整时,继续使用将会对驾驶人员造成很大风险,很容易发生打滑、鼓包甚至爆胎的危险状况。 由于轮胎主要使用难以熔炼或无法熔炼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重新制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很难进行回收二次利用。 因此,我国经常出现被四处遗弃的废旧轮胎。 但是,这些在国人眼中几乎一无是处的废旧轮胎到了非洲地区以后,竟然重新焕发出新的价值。 在非洲地区热闹的集市上,经常能看到堆积着大量轮胎的摊位。 摊主挥舞着手中的刀具在轮胎上刻画、忙的热火朝天,前来购买商品的人们络绎不绝。 这些非洲人究竟在购买什么? 轮胎在他们手中又变成了什么呢?
一、轮胎变拖鞋
有坊间传闻称,“轮胎拖鞋”是由一位名叫马尔科姆的非洲男孩发明而来。 由于家境太过贫寒、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为了维持生计,父母不得不将所有的财物用于购买生活刚需物资。 因此,从小在这种环境长大的马尔科姆,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更别说一双保护脚部的鞋子了。 在非洲的贫民地区,赤脚走路是常有的事情,马尔科姆并没有过多在意。 但随着双脚一次又一次被石子划伤、疼痛难忍,他便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寻找廉价的鞋子替代品,用于保护创伤不断的双脚。 起初,他使用随处可见的垃圾包装袋,但这种柔软的东西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后来,他又尝试了废纸壳、塑料瓶,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 正当他垂头丧气、认为自己的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时候,在一次拾荒的过程中,马尔科姆发现了一个废弃轮胎。 这种柔软舒适、弹性十足又十分耐磨的材质迅速点燃了他的希望。 经过一番简单的改造,穿着麻绳的两块胎皮成为了马尔科姆的鞋子,他激动万分,穿着自己特制的鞋子四处走动、炫耀。 自此,经过街坊邻居们的口口相传,“轮胎鞋”成为了当地炙手可热的生活用品,聪明的马尔科姆也在此时找到了商机,开始选择摆摊售卖轮胎鞋。
二、人生第一桶金
当马尔科姆第一次带着轮胎前往集市营业时,便引起了许多非洲人民的好奇。 在他们眼中,这样不能吃又几乎没用的东西怎么能拿来售卖,除非是傻子才会进行购买。 但很快,参加集市的人们就纷纷成为了“傻子”。 他们聚集在马尔科姆的摊位前,看着这个年轻的男孩为一位幸运顾客量身定制轮胎鞋。 只见他先是将顾客的脚,放在已经精心处理过的轮胎上,画出简单轮廓,随后拿起刀具进行切割。 然后,在经过打孔、使用纤细的轮胎皮固定以后,顾客就拥有了一双大小合适的鞋子。 听到穿上鞋子的顾客连连赞叹马尔科姆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手艺以及鞋子的柔软舒适。 围聚在周围的非洲群众们,开始询问一双鞋子的价格,考虑着是否能为自己进行购置。 得知这样适用的鞋子只要15非郎(折合人民币5元)一双,围观群众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的向马尔科姆进行购买。 很快,当天带去的轮胎便被抢购一空,马尔科姆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拥有一定积蓄以后,马尔科姆决定开办自己的流水线工厂,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民穿上了物美价廉、持久耐用的轮胎鞋。 而在亲身感受过轮胎鞋的寿命以后,非洲人民为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称——“行万里”。 这可一点不是吹牛。 价格低廉的轮胎鞋带给了非洲人民意想不到的惊喜——几乎从未出现损耗与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社会状况极度落后、经济发展极为贫困的非洲地区,能拥有这样便宜耐用的鞋子,对非洲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既能废物利用,解决废旧轮胎难以进行二次加工的难题;又能以此赚钱,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 轮胎鞋一时间风靡非洲土地,收获了大批狂热的爱好者。 对于自己偶然间寻觅的巨大商机,马尔科姆则表示,自己当初也只是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努力研究,从未想过以此赚钱。 但如今能够通过回收废弃轮胎创造事业、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场景,他由衷的感到高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