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十大吉祥植物,太美了![35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中国十大吉祥植物,太美了![3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天人地 2024-01-24 16:56






1、梅花
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


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


2、竹
青翠挺拨,奇姿出众。每当寒露突降,百草枯零时,竹却能临霜而不凋,可谓四时长茂。


竹竿节节挺拨,有拨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受到人们的称颂。



这个冬天有点暖
我出现一下,证明你很好,也证明我很好!!!
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和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它与梅、兰、菊、松一样,即有出众的奇姿,更有高尚的品格而深受文人志士的偏爱,被择入“岁塞三友”和“四君子”之列。


历史上许多文人爱为它们赋诗、投墨,予以赞美。在民间传统中有用放爆竹以除旧迎新、除邪恶报平安的习俗。所以竹在中国的装饰绘画上亦被作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3、松
松树的丰姿雄态醉人千古。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不管冰冻风寒,依然苍茏茂郁。人们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比作“岁寒三友”,而予以敬重。民间更爱它的常青不老,在传统装饰中它是长寿的代表。


4、兰花
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


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


兰的叶终年常绿,它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


它的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


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5、水仙
冰肌玉骨,清秀优雅,仪态超俗,雅称“凌波仙子”。水仙开花于新春佳节之际,被视为新岁之瑞兆,也是吉祥之花。


6、菊花
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


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


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7、莲花
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


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莲花亦称荷花。


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


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藉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


8、萱草
又称黄花菜。其叶丛生,粗看像兰叶,花朵状如漏斗。品种亦多。


母株开花六至九朵,千姿百态。中国历代诗人的眼中把萱草看作使人忘忧消愁、怡养心情的花卉。因此萱草又称“忘忧草”。


9、灵芝
又有瑞芝、瑞草之称,乃为仙品。


古传说食之可保长生不老,甚至入仙。


因此它被视为吉祥之物。如鹿口衔灵芝表示长寿,如意的头部取灵芝之形以示吉祥。


10、牡丹
中国传统名花,它端丽妩媚,雍容华贵,兼有色、香、韵三者之美,让人倾倒。


历史上不少诗人为它作诗赞美。如唐诗赞它:“佳名唤作百花王”。


又宋词“爱莲说” 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名句流传至名。“百花之”、“富贵花”亦因之成了赞美牡丹的别号。


唐朝人更爱牡丹,曾在牡丹花开季节,举行牡丹盛会,长安人倾城而出,如醉似狂。


宫中亦爱重牡丹,诗人李正封赞它为“国色”、“天香”,唐皇极为赞赏。“国色天香”亦从此成了牡丹的又一雅号。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十大吉祥植物,太美了![3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