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1-16 08:21 |
寒冷的天气反而是冰冻食物的绝佳储存场,他们还顺应天时发掘出各种储存技艺,冻鱼、冻豆腐、冻菜、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冻梨冰甜软润的鲜汁在口腔爆裂的一刻总能让人感慨,大自然带给人的惊喜数不胜数;不依靠冰柜,成箱成箱直接堆在街道上贩卖的冰棍儿、冰糕、冰激凌,也只有哈尔滨人见了才能神态自若。寒冬腊月,大街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嘴里哈着长长的粗气,举着冰棍吃得津津有味,小口小口地咬着冻得硬梆梆的冰体,口腔里融化着麻酥酥的冰碴,只有哈尔滨人才懂这样的感觉。
在哈尔滨,一切皆可“糖葫芦”。 图/视觉中国 03 鲁菜与俄餐的世纪碰撞 吃肉最能御寒,在当年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外加土著民族长期从事渔猎而积攒下的“食肉基因”,高热量、高蛋白的肉食一直是哈尔滨人餐桌上的重头戏。 逢年过节摆上餐桌的干肠,细如手指,极长,吃时无需蒸热即可直接入口,虽无广式香肠的香甜,也没川式香肠的麻辣,干肠还是靠着浓郁的异香,弹口弹牙的嚼劲儿,让人回味无穷。此外,从松花江里打捞出的各类生鲜江鱼也是哈尔滨人惯常烹饪的食材。松花江洄游的大马哈鱼及其鱼籽,常作为高档菜肴出现在西餐厅之中;大尾的江鱼,配着大块豆腐、粗粉条子、黑蘑菇、肥肉块、红辣椒一起炖,香气扑鼻。
杀猪菜,香滴很。 摄影/王家乐 血肠白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之类的经典东北菜,在哈尔滨也极流行。吃肉甚至成为冬季哈尔滨人最主要的社交活动,亲朋好友围着火炉吃烤肉、涮锅子,边吃边唠,其乐融融。如今大雪时节,大鹅最为肥美,铁锅炖来上一只,下点儿酸菜,那是无限的享受。至于杀猪菜,哈尔滨市区人流行去几十公里外的区县吃,在那里有规模十分庞大的杀猪菜馆,每到饭点,一辆辆大路虎大酷路泽停在门前,大哥们一口白酒一口血肠,喝到兴浓不禁感叹:“现在的日子真好啊,天天都能过年”。
一盘地道的哈式锅包肉。 摄影/杨易 因为受到俄国人生活观念的深刻影响,一百年来,野餐与郊游的文化,一直在哈尔滨的广大市民阶层中极为流行。每逢周末,一家人划着小舢板,慢慢悠悠地渡过江来,找一片草丛,一块树荫,铺开餐布席地而坐,看对岸高楼林立,沐浴阵阵凉爽江风,这是哈尔滨生活的精髓所在。也因此,俄式冷餐在哈尔滨市民中达成了广泛普及。
金灿灿的红肠和烧鸡。 摄影/周小默吃不胖 如果你问一个东北人,去哈尔滨旅行该买点儿什么特产,答案一定是红肠无疑。这种适宜冷食的加工肉制品,深刻嵌入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之中,以至于,大部分人早已忘记,它的原产地其实是俄罗斯、捷克这样的东欧国家。类似的例子,在哈尔滨人的食俗中数不胜数。譬如曾经这座城市最流行的主食“大列巴”,其实就是俄文“面包”的音译。当然,“皮糙肉厚”的大列巴在现代哈尔滨其实并没那么受欢迎,但由其发酵而成的俄式饮料“格瓦斯”,却无疑是哈尔滨人最喜爱的软饮。
来了哈尔滨,不吃红肠怎么行。 摄影/苏云鹏 哈尔滨的不少扒肉馆解腻卖的是罗宋汤,罐牛罐虾这些经典俄菜与锅包肉溜肥肠出现在同一张菜单上也完全不意外。甚至在有些馆子,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同时点一道奶汁烤鳜鱼的同时,再点一条清炖鳌花,要知道东北话里的鳌花即是鳜鱼,是松花江“三花五罗”之首,一种食材能同时做出这十万八千里的两种做法,也只能发生在哈尔滨。
一桌经典的哈尔滨菜。 摄影/魏琪VIC. 人声鼎沸的小饭馆,五颜六色的羽绒服和光溜溜的貂挂在椅背,一张张桌子上堆满了各色的硬菜,密不透风的空间里氧含量越来越低,血管里的酒精和糖的浓度越来越高,你进入到某种踏实的晕眩与迷离之中......而这,也正是一个哈尔滨冬夜里最幸福的时刻。
索菲亚教堂前烤红薯的小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