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3-12-24 15:58 |
在新疆,这块166.49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尽管有伊犁河谷的苍翠绿岛、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的皑皑雪山,但占主导的依然是荒漠,准噶尔盆地荒漠区、塔里木盆地荒漠区、吐鲁番与哈密盆地荒漠区几乎占据着新疆的半壁。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荒漠的形成可以说是干旱气候的产物,其分布自然是受到气候干燥程度的影响。但这些荒漠是如何影响新疆,影响中国的呢?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什么是荒漠?沙漠不等于荒漠? 说起荒漠,很多人第一印象会想到沙漠,其实荒漠是一个比沙漠大得多的概念,它包括了沙漠、岩漠、砾漠、泥漠和盐漠等丰富面貌,根据地理学上的定义,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是干旱区的大型地貌组合。由于成因、组成成分等各不相同,世界上的荒漠千姿百态,不算南极洲,荒漠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 荒漠的地貌景观在新疆,或者说在整个中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沙漠、戈壁和沙地。其中沙漠,顾名思义就是地表被大片沙丘覆盖的地貌,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沙漠形成的首要因素是气候,在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往往沙漠占据着主导,比如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沙漠的沙往往是被大风搬运来,堆积成沙丘,在地理学上按照气候类型,包括新疆在内的我国西部沙漠一般以流动沙丘为主,属于荒漠带上比较典型的流动性沙漠;而东部内蒙古地区的沙漠多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且出现在草原带上的则被称为沙地。由于这种差别,所以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荒漠带上,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地,荒漠中的另类? 这些地方有一个同性,就是多风特别是多大风、沙尘暴,且年降水量通常不到200毫米,甚至不到100毫米。而沙地则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东、中部的草原地区,属半湿润和半干旱类型,年降水在250—400毫米之间,这样的降水不能满足森林的需要,所以沙地分布有树但不成林,有草却还有沙,而且沙丘起伏和缓、固定程度高,如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乌珠穆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 其中,呼伦贝尔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水分条件较好,呼伦贝尔沙地零星分布在草原上,科尔沁沙地的景观也会在草原和沙地之间有所转换。沙地尤其“颠覆”人们的印象:它不仅有河流,有植被,有些小区域甚至比碧绿的典型草原还富饶。比如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呼伦贝尔沙地约五分之一分布于鄂温克族自治旗。 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是我国有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着众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从沙地中冒出,汇集入小河。这些小河大部分流进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进水泡子里,还有的只是时令性河流。浑善达克沙地水草丰美,风光秀丽,有人称它为“塞外江南”,也有人称它为“花园沙漠”。 浑善达克沙地 沙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比沙漠丰富得多,很多还是候鸟的产卵繁育地,分布着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药材。并不高大的乔木点缀着草原,所以沙地上的这种风景也被称为“稀树草原”。在沙地上修路和行车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因为这里的沙丘是固定的,不用担心有流沙掩埋公路。 再比如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毛乌素沙地,正处在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沙化严重,其西北部正是临着黄河的库布齐沙漠,但它并非流动沙丘,而是主体在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的边缘地区,是杂草稀疏的固定沙丘。毛乌素沙地的形成,并非完全是气候的因素,历史时期以来的滥垦、滥伐、滥牧也是重要原因,所以可以通过治沙以恢复草原生态。 实际上,不光是毛乌素沙地,其他沙地也均可以通过科学治沙的方式,遏制沙化,恢复生态,比如用柠条枝杈组成的方格状沙障,利用柠条插下去后,遇到雨水就会生根发芽的特性,牢牢地固定住沙丘,短短几年后,人工植被与天然水草就能在沙地中延展,一点点地推进,最终为沙地的大部分都覆盖上了一层绿色。 这也是得益于毛乌素沙地有着较好的水热条件。在这里,洼地积存了雨水或者径流,又或者地下水出露,就可能形成湖泊,比如纳林淖尔。河湖畔等水分充足的绿洲还可以开垦成农田,它们从海绵般的沙地中吮吸着水分,维系着生命所需。但这种治沙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沙漠。 即便是南北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公路,也是沿着和田河河道,采用人工滴灌的方式维持着道路两侧的植被体系不被流沙吞噬。所以网上曾有人热议的要消灭塔克拉玛干沙漠,让沙漠完全绿化,其实是有些异想天开了,因为想治理沙化以恢复生态,除了科学的植树造林外,气候和降水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南北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公路 戈壁,极旱荒漠! 当然新疆除了南北疆两大盆地最广布的沙漠外,在吐鲁番-哈密盆地,分布最广的就是戈壁了。戈壁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地貌形态,因为地表的组成物质不同,戈壁又可分为岩漠和砾漠:地表有岩石裸露、仅有一层很薄岩石的就是岩漠;地表为砾石覆盖的就是砾漠。“戈壁”一词来自蒙古语,意思是“难生草木的土地”,简单理解,戈壁就是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或岩石裸露的荒漠。 也就是说,戈壁滩就是碎石铺成的荒滩,而戈壁同样也是由大风造就的,强劲的风将细粒砂与粉尘吹掉,只留下粗大的岩石颗粒,成片覆盖于地面便形成了戈壁。其中岩漠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周围,面积并不大,相比之下,砾漠则是大多数戈壁的表现形式,比如库姆塔格沙漠北面的噶顺戈壁,又称八百里瀚海或莫贺延碛。 噶顺戈壁是新疆最大的戈壁,位于哈密盆地之南,罗布泊、疏勒河下游谷地以北,西至库鲁克塔格山东部。 噶顺戈壁 当然在马鬃山以东额济纳河以西的地方还有一大片特别的“黑戈壁”,那里的地表完全被漆黑的三棱状砾石所覆盖,这样的奇观就是“荒漠漆”。更干旱、几乎寸草不生是黑戈壁的显著特点,所以学者们在给戈壁分类的时候,也将其称为“极旱荒漠”,那里的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植被覆盖率仅有1%。 黑戈壁是一片广袤而神秘的无人区,气候恶劣,人迹罕至,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马鬃山、雅布赖山、贺兰山等地的山前地带,在罕乌拉山、巴彦乌拉山也有分布,行走其间宛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露天煤矿。至于其成因,则跟风蚀作用和强烈的蒸发有关。 即当细小的沙粒被强劲的大风带走之后,那些大风搬运不动的砾石就留了下来,在经受风沙长期的磨蚀之后,逐渐变成光滑坚硬的三棱石,这就是风凌石。这些暴露在地表的砾石,表面原本是有水分的,在水分蒸发过程中,风棱石表面被水溶解的铁锰氧化物壳就遗留了下来,天长日久,就成为了一层深褐色的油漆一样的东西,即荒漠漆,所以看起来黑乎乎的一片。 黑戈壁中的风凌石 也因此,戈壁滩主要分布在沙漠风口的边缘地带,比如噶顺戈壁之于库姆塔格沙漠、黑戈壁之于巴丹吉林沙漠。戈壁滩的地质条件在荒漠中是相当恶劣的,沙漠中还能够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但在戈壁中生命的迹象仿佛完全消失了。这也是有旅人会会觉得,行走在苍茫戈壁滩中,比跋涉在沙漠中更孤独和茫然,面对周边的一切,感觉就如同行走在火星表面,“穷荒绝漠鸟不飞”。 噶顺戈壁上的星空 野百合有春天,荒漠也有草原? 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在沙地甚至是沙漠这种荒芜贫瘠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牧民眼中的牧场,但是戈壁滩却几乎不能,所以在沙地沙漠中便有了“荒漠草原”一词,这是草原的极限状态,这里为数不多的“牧草”是基本由旱生小禾草组成,混有大量小灌木,只有在雨季才能呈现出“草原”的风姿,但仍能够养活一些牲畜,如成为哈萨克牧民冬牧场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荒漠草原的植被类型,很多都是沙漠里常见的,如沙冬青、骆驼刺、白刺、梭梭树等,都是根深叶小、耐得住干旱的小灌木。草本植物也不是没有:一些菊科、蓼科、禾本科的耐旱种类。在一些水分条件稍好的荒漠草原上,还会成片生长各种沙葱类。夏天,开花的沙葱能让荒漠草原面貌一新,看起来全然没有“荒漠”的氛围。 荒漠草原 这些耐旱耐碱的小灌木,许多都能成为牲畜的美味佳肴。不过荒漠草原并不能支撑牲畜的全年伙食,所以通常牧民都需要季节性的将畜群赶往其他地区去放牧,就像天天吃干馍也需要补充一些蔬菜水果才能营养全面一样,尽管干馍馍也能够长身体。 这就是荒漠的多重面貌,也是荒漠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新疆、内蒙的生态,影响中国自然形态的表现,不只是在地形地貌上,更是在生态链上。当然荒漠也有自然灾害,比如洪灾,不过,那只是因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存不住水,一遇突降的大雨便易成洪水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