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科幻视角想象中国传统春节的未来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从科幻视角想象中国传统春节的未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2-03-11 21:58
“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年一度的春节也如约而至。对于国人来说,节日是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是血脉深处的根与魂,是历史、传统与文化的证明。世界千变万化、日新月异,人类被夹杂在进步的洪流中,前面是星辰大海,身后却是厚重、生动的文明。于是,如何处理传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平衡,就成为了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然,追求和探索真理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但从科幻视角想象中国传统春节的未来却是不可忽视的命题。最近,“元宇宙”概念的火热也引起了不少科幻迷的讨论,有不少节目中也引进了虚拟技术实现了现实人物与虚拟人物的同台演出,未来的春节会不会进一步往赛博朋克方向发展、非人类生命是否也有节日庆典、外星人会不会收看春晚……这些充满科幻意味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也隐含了人们对传统与现代、习俗与技术、自我与他者、人类文明和非人类文明等多重矛盾,如何平衡、融合、重组、转化的思考,这些问题也构成了人类思考文明走向的重要方式。未来充满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和变化,也有许多生活方式等待人们的尝试。

但是,在尽情想象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以资本巨头为主导,以新媒体为载体,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取向的科技浪潮正在渗透着人们的生活。以“红包”为例,大家所熟悉的微信、支付宝“抢红包”起初正是两大互联网巨头推广移动支付功能的产物。自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正式上线以来,“摇红包”、“扫码领红包”、“集五福分红包”等一系列大规模商业行为年复一年地参与着春节活动,“发红包”这一原本为传递吉利的习俗随着媒介技术的介入,逐渐形成了以狂欢化、娱乐化、功利化等主要特征,以虚假的繁荣满足人们的消遣和娱乐心理。更重要的是,这种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仪式感的破坏,从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形式。

夏笳曾在《2044年春节旧事》中想象未来的春晚成为了一种“全民春晚”,即每个普通民众都上过春晚的舞台。但是,厌弃“年味”消失的老王却成为了唯一一个从未登上春晚舞台的人。在小吴的精心设计下,春晚的舞台以虚拟的形式摆脱时空的限制从天而降,迫使老王登上了春晚。明白一切的老王愤而跳下舞台,最终化成一柱金光遁入云霄。如果说,未来的春晚虽然以高科技和高参与度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那么老王的反抗就是对古老诗意的怀念和对当下流行文化金玉其外的反讽。故事尾声人们对老王遁入云霄“议论纷纷”,但“大家还是交口称赞,都说这是春晚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个节目”,这一描述也蕴含对未来某种积极的期许:镌刻在文化基因当中那些古老的诗意在任何时代都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无独有偶,马伯庸也曾在《大冲运》当中对未来的春节进行想象,数百年后生活在火星上的人们以两年一次的火星冲日作为一个归乡的节日,如同我们在地球赶春运一样赶“大冲运”。这部作品写于2009年春节前后,正是中国“春运难”问题集中凸显的一段时期,小说结尾,主人公因种种不幸没抢到飞船票而放弃返乡,在内心独白当中,他认为“反正两年之后,火星会再度贴近地球,大冲运这项传统会再度出现……这是大宇宙天体运行的神圣规律,凡人是无法抗拒的。”,尽管文本带有冷幽默的戏谑成分,但这无疑也是给出了对“春节的未来”这个命题的一种回答:我们知道,春节是一个以农历新年为中心的传统节日,而农历又是以地球公转和月相变化为基准的,因此,在具有自身公转自转变化周期的外星球,春节显然是不具备其历法依据的。而在《大冲运》当中,尽管未来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历法都与地球截然不同,尽管春节或许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一种春节归乡的文化传统还是流传了下来,形成同样性质的节日。

夏笳曾在《2044年春节旧事》的后记中谈到:“未来充满了变数,说不上更好,也说不上更坏。我不知道几十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古老的诗歌该如何吟唱,只知道在刚刚逝去的每一个瞬间里,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依旧有滋有味地过着小日子。”对于未来的变故,夏笳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面对当下,她却给出了自己的处世方式——脚踏实地地生活,不要放弃对过往的传承,也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仰望。问题也许复杂,但是思想和信念,却是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张力所在,年年如此,岁岁如是。


查看完整版本: [-- 从科幻视角想象中国传统春节的未来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