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22-01-24 11:51 |
曹植是建安才子中唯一一个抑郁而终的才子,终年年仅四十一岁。他的凄惨结局,表面是兄长曹丕一手造就,实质的始作俑者却是一个“情”字。 历史上的曹丕,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对自己的弟弟从来欲除之而后快。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人人皆知,这也就算了,曹操还几次三番点名说曹植最像自己,言辞间似有传位于曹植的意思。 但这些都没有促使曹丕对他“下狠手”,曹植和曹丕夫人甄宓的种种才是这一切的直接推手。 甄宓,三国著名美人,原为袁绍之子袁熙夫人,官渡之战后曹丕攻邺城时俘虏的美人,时正值少年的曹植对甄宓一见钟情,他也是当时第一个想娶甄宓的人。但最终,甄宓被曹操赐予曹丕,至于曹操为何将甄宓赐给曹丕,有可能是曹父顾及曹植年少,且与甄宓年龄相差较大,另一可能是念及曹丕官渡之战有功。 后来,曹植在长期与兄嫂相处过程中更是愈发对甄宓生情,只得碍于身份而“发乎情止乎理”。一个旷世才子,一个绝代佳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曹丕渐渐冷落甄宓,甄宓对曹植也越发用情。 公元221年,甄宓写了一首寄情丝于笔墨的传世之作《塘上行》,因为此,曹丕一怒之下赐死甄宓,尸体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把头发披散起来,遮住脸,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后世传说对甄宓作品有两种解析,一说是表达对曹丕爱怨,另一说是怀念曹植。 实际上,后世史学家更认同第二种,原因多从曹丕的反应推测。史学家认为,如果单纯表达爱怨,曹丕见作品应该念旧情,最不济也只是处罚她,而不至于赐毒酒。而如果,此诗确系写给曹植,一切就合情合理了,曹丕素来小气,这种给他公然“绿帽”的行为,他是一定会“杀之后快”的。 甄宓死后不久,公元222年,曹植被贬行至洛水时,写下了传世经典《洛神赋》。《洛神赋》中洛神俗称宓妃,后世认为此诗是曹植思念甄宓所作。赋中所描写对洛神形象的细致描写和抒发的细腻情感,被后世认为绝不可能是写“虚拟”的洛神,人们从各细节及当时时间推测,系因怀念甄宓所作。 此后,曹植一直被曹丕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辈子,陈寿著史时说:“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曹植被囚禁封地后,曹丕对他非常严苛峻迫,藩王的幕僚和下属都是下等庸才,士兵都是些老弱残兵,人数最多不过两百人。又因为曹植以前犯下的过错,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 曹植此后斗志全无直至最终抑郁而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曹丕听信司马的计,在甄宓死后将甄宓的玉枕赐予了曹植。他们本意是让深情的曹植睹物思人,从此无心政务。 果然,曹植从拿到玉枕开始便神色恍惚,日日思绪难平,短短几年后便随甄宓而去。 可惜,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天下奇才,落到这等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叹世事,只叹天意弄人,只叹:情到深处误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