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1-10-27 08:29 |
“相公”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在古代戏曲、文学中。《红楼梦》也不例外。但要真说清楚“相公”的意思,还真不能一概而论。皆因相公有很多种意思,我们先看看曹雪芹笔下都有哪些。
(第八回)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 (第八回)次日醒来,就有人回:“那边小蓉大爷带了秦相公来拜。”宝玉忙接了出去,领了拜见贾母。 (第四十四回)王熙凤道:“……画绢我就裁出来。那图样没有在太太跟前,还在那边珍大爷那里呢。说给你们,别碰钉子去。我打发人取了来,一并叫人连绢交给相公们矾去。如何?” 《红楼梦》里这三个“相公”,严格来说都不算意思相同。虽然大体所指是一类人,却也有区别。
首先,詹光、单聘仁二人都是贾政门客,读书人,称相公,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 比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店家道:‘原来是一位相公,一发不难了。’” “相公”是读书人的雅称,以示尊敬。元代武汉臣的《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台做子弟。”都是称呼读书人。 贾政虽然不走科举,却也自诩读书人。他门下清客们,也都是读书人,称之为“清客相公”。包括贾赦那边也都如此。 不过,詹光、单聘仁这些读书人未必真有本事。他们来贾家不过是讨碗饭吃。妄图攀附贾家想要博取功名一二。这就使得“相公”有了另一层“贬义”,也就是称呼江湖人士的泛指。
古时候“相公”被用作男子的敬称,尤其在外见到陌生人,表示尊敬也称相公!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听稗》:“他是江湖名士,称他‘柳相公’才是。”江湖名士就谈不上尊敬,只是客气而已。 姚雪垠的《长夜》第二二:“胡相公跟你婆子没有说一句二话,都巴望着能快点把你赎回。” 詹光、单聘仁这些相公们,既有对读书人的敬称,也有对混饭吃的贬义。没有称呼他们先生,体现的也就是不那么敬重。 其次,秦钟被成为“秦相公”也有两层意思。 一,秦钟是读书人,小书生称相公,没问题。 二,古代贵族男子要称相公。《通俗编·仕进》:“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称相公,或亦缀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
意思是富贵中人,都僭越被称为相公。按照排行自诩为大相公、二相公等以此类推。 之所以贵族子弟被称“相公”是僭越,皆因“相公”曾是对宰相的尊称。 唐代韩愈 《皇帝即位贺宰相启》:“相公翼亮圣明,大庆资始。” 宋代吴曾《能改斋》:“丞相称相公,自魏已然矣。” 宰相尊称“相公”,进而演化为贵族子弟的僭越之称。再到对读书人的敬称,希望他们人人科举高中,封侯拜相。再到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这人姓魏,好一表人物,就是我相公同年。”最后烂大街就成了男人们都可称“相公”,无论出身三教九流,见面互相客气。 秦钟虽然算不得贵族男子,但也是官宦人家的公子,又是秦可卿的弟弟,贾家下人敬称她一生相公,也是一举两得。尊敬了秦钟,也突出读书人的身份。 最后,王熙凤被惜春要大观园图样,答应给她弄好了送过去时提到的“相公”。看似说得是詹光、单聘仁等那些当初参与大观园设计建造的人,其实更可能是另一种人。
毕竟“连绢交给相公们矾去”,干活的绝不是这些清客,而是另一批手艺人。这些人,也可以称“相公”。 古时候手艺人的学徒也被戏称为相公,学徒再成长为手艺人,也就保留了称呼。意思是地位比较低,干活很辛苦,却又可以学到本事养家糊口。 以上,都是“相公”比较体面的说法。可以看出由上到下的称谓普及。但到了手艺人学徒这里称“相公”,还不是那么的低,最低的要数“象姑馆”里的“相公”,也就是娈童。 宋代以后,“象姑馆”兴起,豢养的男孩子们称“象公”,顾名思义谐音称“相公”,同样是戏谑! “相公”集中的地方又叫做相公堂子,明清时大为流行。《红楼梦》里更将之成为“兔子”、娈童。
(第七十五回)此间伏侍的小厮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若成丁的男子到不了这里……其中有两个十六七岁娈童以备奉酒的,都打扮的粉妆玉琢。 这两个男孩子就是“象姑馆”的“相公”,打扮的粉妆玉琢,不辨雌雄。清代《朝市丛载》记录有诗《咏像姑车》: 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 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 相公都是十岁到二十之间的少年,命运悲惨比之青楼妓女尚且不如。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不多赘述。 相公大体就这么多意思,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称呼。在当时是不能不叫的。现在当然只是个知识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