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21-10-13 12:34 |
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 再比如东吴将领中,太史慈和甘宁这两位猛将,就是降将出身。至于傅士仁、麋芳这两位关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战后归降了东吴。 当然,同样是降将,他们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的。[attachment=2214469] 三国降将里面,被对手困住或者抓住的有:关羽、张辽、严颜、潘濬。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 于禁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在地上没啥区别了。关羽投降在建安五年,张辽投降在建安四年。 张辽投降的时候,吕布这个山头已经被踹平了,吕布被绑在曹操面前,跪地求饶。曹操觉得吕布反复无常,就把吕布斩了。 当时的张辽,是个无主之人。更何况吕布自己都愿意投降,又能要求张辽什么呢。高顺的选择固然令人尊敬,张辽的选择同样不失明智。[attachment=2214471] 关羽投降的时候,什么状况,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曹操非常喜欢关羽,非常赏识关羽,他觉得关羽乃绝世将才。 关羽投降曹操,得到的待遇绝非于禁那样的羞辱,而是被曹操高高捧起来供着。曹操对关羽,可是国士的待遇,十分敬重。 如果曹操当场把关羽捆起来吊打一顿,问关羽投降不投降,你觉得傲气非凡的关二哥会点头吗? 关羽和张辽投降时,二人正值壮年,有的是机会“重新证明自己”。于禁投降在建安二十四年。比关羽晚十九年,比张辽晚二十年。 一把老骨头了,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能证明个啥?[attachment=2214466] 实际此时离他死还剩两年,虽然于禁之死有曹丕羞辱的成分,但他“年事已高”不可否认。 于禁追随曹操当在初平三年(192)鲍信败死寿张之时,他当时身为“都伯”(约等于百夫长),估计怎么着也得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多岁。 于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了二十七年,到了关羽北伐时,可能年近六十了。岁月不饶人啊!再想证明自己,就没机会了啊! 换个角度想,如果关羽投降曹操后,死于白马之战,那史书会怎么评价呢? 要是历史如此发展的话,关羽恐怕连个正经列传都不会有,顶多在某些不起眼的角落点缀个名字、衬托其他人的丰功伟绩罢了。 于禁得有时间证明自己啊,可惜他没有了。投降遂成一生污点。于禁是个刻薄寡恩的人,不会为了士兵的性命考虑的。[attachment=2214467] “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说白了就是做事只讲原则不讲情理,铁面无情。 这样的人我们在当今社会上也见得很多,这种人做事一般非常严谨、苛刻,吹毛求疵,为人特别刻薄,只讲制度规矩,不通人情,对下属是非常严厉的,出了问题绝不护犊子。 这种人往往表面上严谨厚重,其实做事功利性特别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做他们的下属是很苦逼的,但是做他们的上司是很舒服的。这样的人怎么肯为士兵的生死考虑这么多呢? 再次,这么大规模的大战,刘曹孙三方都在紧密关注战局,如果是于禁真的是被迫投降,曹操怎么可能会一点都不知道呢。[attachment=2214468] 看看曹操的评价和曹丕的做法,就知道于禁投降就是贪生怕死而已。 “吾知禁三十年,何以临危处难,反不及庞德也!”仔细体会曹操说出这句话的失望和不解,如果于禁投降真有一丝的无奈或被迫的话,曹操绝对不会这么说的。 曹操这个人,绝非刻薄寡恩之人,胸襟似海。他恼怒于禁投降,主要有三点。 第一,如曹操自己所说,于禁跟了他三十几年了。张辽跟吕布、关羽跟刘备,都没那么久。 三十多年的时间,是什么概念?古时候人们的寿命短,三十多年,几乎就是大半生。[attachment=2214470] 第二,于禁被擒时是左将军,假节钺。 假节钺,地位有多高?“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代表着皇帝亲临。武将“假节钺”,他在战时状态就不必请示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 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差不多就于禁地位最高了。张辽跟关羽投降时,都没有假节钺。 第三,史书记载,于禁的性格特点是:“最号毅重”,非常的刚毅稳重,非常的严格。 宛城之战时,夏侯惇所部大肆劫掠,于禁当场就杀。就是这么个刚毅正经、一丝不苟、勇猛霸气的人,碰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关二哥,然后投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