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牛牛 |
2021-10-01 13:02 |
众所周知,这两年有一部爆款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 第一季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 第二季已经热播两个月,评分依然坚挺在9.6。 早早锁定今年剧王。
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把医生神化。 而是用最朴实的叙事,讲述了一个个年轻医生最日常的工作、生活。 有心酸、无奈,也有欢乐、温馨,让人深感共鸣。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我们国内最近也推出了一部类似的节目,将目光聚焦于年轻医生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口碑同样很高,甚至被大家称为「更真实的《机智的医生生活》」。 今天,鱼叔就来为大家说说它—— 《我的白大褂·王牌科室》
《我的白大褂》第一季播放于去年疫情期间。 口碑不错,拿下豆瓣8.1。 但却淹没在去年一大波直击疫情的纪录片中,至今都没有很多人看过,有点可惜。 最近,它又推出了第二季《我的白大褂·王牌科室》。 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豆瓣上达到8.8分。
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拍摄的对象—— 一批年轻的90后「规培医生」。 记录他们在医院里从入培、轮转学习到出培的成长过程。 第一季《我的白大褂》讲述的是实习医生如何挑起大梁,成为一个合格医生的经历。 而第二季,则呈现了这些年轻医生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逐渐走向成熟的故事。
每一位医生,都经历了许多坎坷才站到患者、站到大家的面前。 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真是十几年磨一剑。 在正式入职之后,他们的考验也才刚刚开始。 01 自我考验 年轻医生要晋升,必须先经历一年的「老总」。 这个「老总」可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他是实实在在的打工人。 全名叫做「住院总医生」。 这一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职业生涯。 「老总做得不好,肯定以后不行,属于直接废用的一个对象。」
这个「住院总」真的是「总住院」。 他们需要每天24小时以内随时在岗。 值班,排班,安排手术、床位,以及病人的会诊......
这也是一个「熬人」的工作。 有当过老总的人这样说: 「365天里,穿坏了3.5双拖鞋,徒行4006258步,合计3013公里,成功减重11.6公斤。」 高强度,高压力,来回奔波不带停…… 这都是晋升主治医生前,需要做的准备。 吴文智就是一家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新上任的住院总医生。
在这期间,他面对最大的困难就是做手术。 作为一个缺乏经验的菜鸟,常常会在手术中帮倒忙,拖后腿,惹得主任医师频频叹气。 比如有一次,在用吸引管 给病人吸血时,主任在哪边,他就在哪边。 两个人都吸同一个位置,碍手碍脚,还忽略了另一边,根本吸不干净。
不耐烦的主任凶了他一句: 「你是信不过我是吗?」 到了缝线的时候,主任又批评他,说他手太重。 最后就连安排最基本的工作,也出了差错。 主任让他把床转一下,结果竟然转反了。 一场手术下来,搞得吴文智畏手畏脚,一听到主任说话就发怵。
他还要面对主任的随机抽查。 在主任提问的时候,紧张到把心脏的动脉和静脉都搞反了。 旁边的护士听到后都忍不住笑了。 低级错误绝对不能犯,这可是大忌。
吴文智的压力越来越大,周围人也不怎么看好他。 甚至主任面对镜头都对他表示不满意。 「他不一定适合当外科医生。」
在一次手术中,主任原本指定和他一起完成。 但之后发现,患者的情况过于复杂。 就临时调整,把吴文智撤了下来。 吴文智也清楚主任是为了更好的做手术而考虑,但说实话,心底还是有些不甘。 为此,他勤学苦练,偷偷练习缝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人生第一台手术。
后来,他面对主任的提问时也能很流畅地回答了。 这个新「老总」逐渐适应了现在的工作。 距离成为一名成熟的外科医生又进了一步。 02 医患考验 各行各业,新人总是会经历各种忐忑不安、甚至是自我怀疑。 面对无数的艰难,时不时就会冒出放弃的想法。 对于年轻医生,往往支撑他们一直走下去的,是患者。 在患者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实在而有意义。 有时候一个微笑、几句安慰的话,足以带给他们力量。
韩剧《机智的医生生活》里就有一个动人的段落。 有个怀孕19周的孕妇羊水大量流失,医生为了保住孕妇生命,建议她进行流产手术。 但,她不想放弃这个尝试了三次试管才怀上的孩子。 便找了 妇产科医生硕亨做主治医师。 硕亨看过后,决定冒一把险。 说实话,他也害怕手术不成功。 但为了对方的心愿,只考虑一点—— 「在目前的情况下尽力做到最好。」
吴文智也碰到了一个让他不愿放弃的孩子,小朋。 小朋同时患有兔唇和先天性心脏病。
光一个心脏手术就要花费五六万。 但他出身农村,家里很贫困。 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就把钱用完了,更别提后续的手术、治疗费用。
而且正值农忙季节。 家里一年的收入就要靠这几天了。 于是家长决定放弃治疗,一边抹泪,一边对孩子说: 「以后长大不要怪妈妈。」
吴文智见到此景,便积极联系了基金会,解决了小朋手术的费用问题。 对于吴文智来说,这个忙并不算大。 但对于小朋一家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 小朋甚至非常崇拜地对吴文智说: 「以后我长大,也要像你一样当医生。」 这一句话就让吴文智有点绷不住了。 患者的感谢与信任,抚慰了他所有的疲惫。 让他感觉到这一切都是有价值的。
后来,小朋成功进行了兔唇手术。 但因为农忙,家长暂缓了之后的心脏病手术。 对于小朋这样的家庭来说,钱和病痛很难两全。 而这一下分别,又不知道要何时再见。 吴文智说: 「我等着他。」 我们相信,在治疗病魔的路上,他会一直等着小朋。
不过,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也不都是如此美好。 患者的话有时会像刺一样扎进医生的心里。 这个时候,更是一种对医生的考验。 手显微外科的彭燕斌就碰到了这么一场医闹。 「里面的医生都不知道怎么做!」 「本来是有时间可以愈合的。」 每一句话都在挑动着大家的神经。
他接诊的病人才16岁,在工作时被机器夹伤手指。 中指完全离断,连带着还有28cm的肌腱被抽出。
他需要做断指再植手术。 断指治疗的最佳时间为6-8小时。 时间久了,就无法保证恢复的几率。 这个时候,时间就十分宝贵。
但相比于往常,这是一个复杂的病例。 这位病人的手指是被机器强行撕扯下来。 能不能找到里面的血管、神经,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再加上病人还是未成年,需要得到近亲属或单位负责人同意才能手术。 但在和陪同人沟通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这个陪同人是冒充的。 陪同人自称是病人的爷爷。 但患者姓黄,这位陪同人姓薛,两个人连姓都不一样。
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保险起见,就把这位陪同人拉走了。 最后,实在联系不到病人的其他家属,就由病人自己决定做不做手术。 病人选择进行手术。 可惜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寻找,彭燕斌和同事们没有找到一根能够顺利连接的血管。
这是一场带有遗憾的手术。 断指没能接上再加上当天的冲突,陪同人就怀疑是医生故意耽误治疗的。 幸好有医院的录像可以还原事情的真相。 陪同人最后也理解了医生的做法。
面对这样的无妄之灾时,更需要医生对于本心的坚守。 其实,在面对手术中的遗憾时,医生比任何人都希望能够有奇迹出现。 在手术台上,他们更能体会到每一个决策对患者的意义。 所以他们不断地磨练医术,保证在手术台上不出错。 03 医术考验 即便是最优秀的医生,也不是万能的。 面对从未见过的疑难杂症,很多时候他们也一时间束手无策。 但他们一定不会放弃,而是持续学习,研究,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纪录片中,一位在脊柱外科工作的优秀医生陶惠人。 他经手最有名的病例是折叠手术。 能够让折叠人20余年后重新打开「折叠人生」。
现在,他又碰到了一个罕见病例。 手术的风险极高,可能会出现瘫痪。 而且手术方法还没有人使用过,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 最终,患者出于对 陶惠人的信任就同意了手术方案。 万幸的是,手术很顺利。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陶惠人立马给院里之前也有类似情况的病人打电话报喜。 原来,这位病人当时觉得风险太大,放弃了手术。 而这次的手术成功,重新带给了他治疗的希望。
在疑难杂症面前, 陶惠人创造了奇迹。 他们的日常就是这样在一个个患者,一个个病例中摸索前进。 有时候,医生们也会遇到一些啼笑皆非的病例。 有患者顺利做完手术后,却起不来了。 大家还怀疑是手术中出现了什么意外。 最后才发现只是睡着了,呼噜打得震天响。
还有患者自己诊断了一下,怀疑自己有肝囊肿。 结果医生提醒后才发现,自己连位置都搞错了。
还有小患者,把听诊器放到自己和妈妈的脑门上。 惊恐地问: 「怎么没有心跳了?」
这些故事的背后,正是一个个医生最普通的生活。 有失落,也有欣慰。 他们就在这之中不断成长。 优秀的医生要不断学习,年轻的医生更要加倍努力。 就像第一季的年轻医生潘正龙。 刚来的他,什么都不熟练。 连做手术时,该怎么洗手,怎么戴手套都不知道。
到了第二季,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独当一面的麻醉医生。 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渐渐成长了起来,扛起了医院的大梁。 曾经,90后一度被社会质疑,甚至还被说成是垮掉的一代。 但我们知道,去年的抗疫队伍中有四分之一的医护是90后。 他们 已经成了当前医疗队伍中重要的新生力量。 有花费四天三夜,骑行300公里到抗疫一线的甘如意; 有父母不同意,但悄悄跑来医院的朱海秀; 还有连续工作十天九夜,不幸因公殉职的宋英杰...... 他们用肉眼可见的成长,一举颠覆了往日社会的偏见。
如今,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去。 反反复复的疫情,让许多医护工作者还奋斗在前线。 未来的日子,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加入到这支浩大的队伍当中。 他们代表了医疗界的未来。 也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