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牛牛 |
2021-09-16 17:26 |
上周,一部万众瞩目的大片上线了。 这就是当代恐怖大师温子仁的新作《致命感应》。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8a4d8e7e68de4c9e923b1ff04ce99825.jpeg) 更令人惊喜的是,国内视频平台还成功将其引进。 让一部R级片实现了国内国外同步上线。 真是有史以来的头一遭!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91daa5e8e2d140b8be2c6f6c1db6b612.jpeg) 如此好事,想必应该是一片普天同庆的欢快场面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 一众影迷怒不可遏,甚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抵制运动。 视频平台方面居然落入了「吃力却不讨好」的境地。 这一切,到底是为何呢? 简单来说,矛盾的根源离不开那两个字—— 删改。 作为一部追求体验感的恐怖片,《致命感应》的剧情不算复杂。 故事围绕一位名为曼迪逊的女人展开。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9afc624bddc047ef9e0a7897656d87cf.jpeg) 由于其脑部意外遭受撞击,她获得了能看到幻象的特殊能力。 只是,幻象的内容并不友好—— 全部都是一个相貌丑陋、身形诡异的「怪物」疯狂虐杀的场景。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6a47a6be089e4552bfb094dc5e56f71f.gif) 而随后的第二天,在实际生活中就会出现相对应的谋杀案。 这证明,曼迪逊所看到的并非幻象,而是真实的场面……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9c02658c93434fd589c686461bc5ffad.gif) 接下来,怪物也主动接触了她。 这使得曼迪逊尘封的记忆被唤起。 她脱口而出怪物的名字「加百列」。 同时,她也想起自己童年有位玩伴正是这个名字。 但在观看小时候留下的录像带时,她却惊讶地发现加百列似乎是她臆想出来的。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73736a9b291f437f8c2ad82e0a92146a.gif) 究竟这个加百列是臆想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两者之间又有着什么联系? 一切线索都指向了曼迪逊那神秘至极的童年……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f471d050916240faad4d9b7b5d4d46a3.gif) 单纯就故事来看,《致命感应》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但好在,温子仁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他既能营造出极致的恐怖氛围,如《招魂》《潜伏》。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3ed020367a5840a58b6f57db28b8a541.gif) 也能呈现出炸裂的宏大场面,如《海王》《速度与激情7》。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a79e726419944b8994d3de425c99b82c.gif) 还能稳稳地把握剧情的节奏,在恰到好处的情绪点高能反转 ,如处女作《电锯惊魂》就是这样。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83a84c308ab84d2bb959de728fec6f94.gif) 再配合上各种充满想象力的血腥、暴力镜头。 这些才是他一直以来拥趸众多的关键。 在《致命感应》中,温子仁的这些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并且,由于这是温子仁时隔五年重返恐怖片领域。 他也旨在玩出新花样。 通过借鉴老式恐怖片,例如意大利铅黄片以及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惊悚片。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1c980767c5ce4057bd226c928449fd19.jpeg) 温子仁在《致命感应》中减少了灵异感的输出。 更多是希望借助赤裸裸的暴力来击穿观众的瞳孔。 虐杀场面,几乎贯穿电影的始终。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33c23801250f4236a128d32ad746e39d.gif) 在结尾,还有一段极长的加百列在警察局大开杀戒的段落。 不似恐怖片,更像是一部大 尺度的砍杀动作片。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bba9728f520403f8222e2c769c2ec3d.gif) 而国内版的删改就发生在这一层面。 「删」字是指国内版删减了将近4分钟的内容。 其中有少部分无关紧要的。 比如让片中的女警官少开了几枪霰 弹枪。 这里为何要删减,让人感到疑惑。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67c67fea7cd4604a8981321411c25b5.gif) 原版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043d3bba9af04effa5e6a0c5492ab1fa.gif) 国内版 但大部分遭殃的,还是那些突显暴力的画面。 这里少飙点血,那里少掉点肉。 血腥场面全程在和观众玩捉迷藏。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c72326e31284506af3dbadab17f22a6.gif) 国内版,原版此处直接断手 「改」字又体现在哪里呢? 肉眼可见的,国内版在不少场景中使用了特殊的「滤镜」。 调低了整体的亮度,使得画面中本清晰的细节一片模糊。 尤其是当片中的怪物加百列出场的时候。 它的面部,就像是被黑布遮起来了一样,再配合上本就黑漆漆的夜景,根本看不清具体的模样。 实在是叫人观感不佳。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7c04b9b3175b4f8681f769d50a6e1b0f.gif) 总之,无论是删还是改。 都集中体现在对于感官的削弱之上。 虽然在官方的声明中,删改是经过了导演指导的,不会影响对于剧情的理解。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83fc8a8a3604125872020be92b39fe5.png) 但官方没有弄明白的点在于—— 《致命感应》的核心看点从来就不是在剧情之上。 删改部分确实不影响剧情的推进。 但却破坏了导演辛辛苦苦构建出来的暴力美学体系。 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况且,也没有人真的能保证删改不会影响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 毕竟片中那个最关键的反转镜头—— 在原版中展现得大大方方,给观众带来了非常直接的惊吓感。 而在国内版中该镜头却直接删去了十秒之多。 「雷霆万钧」变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含蓄极了。 稍微一个不注意,还真有可能让人一头雾水。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fb8efa8f48342d48e7f52a3bb7dacc6.gif) 或许,《致命感应》在国内的上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 当血腥段落无法完整呈现。 当痛感无法堆叠。 当如潮水般的窒息感被层层削弱。 当「鬼片」看不清「鬼」。 当温子仁独特的风格被逐渐剥离。 这部影片还剩下什么呢? 影迷们的举动并非是无理取闹。 如此删改,确实直接影响了观影体验。 R级片的巨大噱头之下,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特供的阉割版。 有心理落差是必然的。 而这也再次将引进片的困境提到了台面: 由于缺乏分级制度的客观情况一直存在, 删改在所难免。 如何删,怎么改,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在鱼叔看来,这早已成为了一个学问。 近些年来,各式案例非常多。 依据对作品本身的影响程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种,小修小补。 在这个门类之下,手法可谓是花样繁多。 在2017年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里,片方就 针对画幅做了文章。 国内院线版本的不少画面,都是对于原版的裁剪。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c96a8d257cc4f25a4e301ee74efa6fe.jpeg) 国内院线版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d4670b9d36ac4b1e95320315ca89d6d1.jpeg) 原版 再比如2018年上映的《水形物语》。 原版中女主裸体的画面被人为打了码。 整个角色就这样通过后期处理的方式,穿上了一件「衣服」。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627634eb1f34f52b3b0f50b41af4af7.jpeg) 不过,对于这些删改,大家虽然颇有微词。 但更多还是惊愕于如今删改手段的「高明」上。 亦不像如今这般愤怒,没有去发动什么抵制活动。 因为它们还只是做些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影片的内核。 算是尚处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种,大刀阔斧。 这一方面直接体现在删改的时长上。 2012年,沃卓夫斯基姐弟(当时还是姐弟)的《云图》上映, 与海外版相比,公映版本居然少了将近40分钟之多。 原来是该片在国内的资方为了缩短时长,增加排片, 将片中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文戏一一删去了。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cfe2dfa4bcd146f2aeda7c6af2468324.jpeg) 《云图》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细微之处。 比如在2018年上映的《小偷家族》中,有敏感描写的几个段落全都不见踪影。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699f2591e83646e9bb040a3160d6e378.jpeg) 《小偷家族》 而在2019年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中。 同样的手法被再次使用。 表现主角弗雷迪同性倾向的场景被悉数删减。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80c49cae7d1249c88b09189fd71944c1.jpeg) 《波西米亚狂想曲》 这两部电影的上映版其实都只是删除了4分钟的内容。 相比于《云图》那种删减体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但在鱼叔看来,对于影片的伤害却是相同的。 因为《小偷家族》聚焦的是社会底层,《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的是争议人物。 对于这样的角色,感受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欲望」,是观众能够真正了解他们的契机。 删除掉这些内容,就等于直接去掉了影片中的一条副线。 它们,并非可有可无。 而《致命感应》的删改,显然也可以算在这一类中。 因为它同属于对影片重要元素的剔除,是对于影片完整性的重大打击。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dd2cdeb63cc14138bc24c7c3b6cd6294.jpeg) 第三种,支离破碎。 这指的是彻底破坏了影片表达和主题的一种删改。 如此敲骨吸髓的方式,常见于年头更久远些的港片之中。 比较典型的是杜琪峰的《大块头有大智慧》。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6f99b3f49ed43f6a63db04415b88945.png) 这部片在香港和内地的境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在香港,名为《大只佬》的它票房口碑双丰收。 在金像奖上也成为了拿下三个大奖的大赢家。 即便是今天再来看,这部电影也别具一格。 在爱情、悬疑、惊悚、动作、犯罪等元素的包装之下,它其实是一部少见的讨论佛教因果循环观念的禅意片。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海报上的这十个字已经揭示了电影的主题。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fe95ac601c9e4afc85a06993d3cb4a8d.png) 但内地版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却不是如此。 不仅对白被大量调整。 为了不宣扬封建迷信,剧情方面也做了大量删改。 整部片子摇身一变, 成了一部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在女主死后寻找真凶报仇的苦情片。 区别之大,令人咂舌。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204e7bc9bf1744fc9fe78ed7a3b99478.jpeg) 更经典的,则是很多港片都拥有内地特供版结局的事例。 比如《无间道》的内地版结局: 刘德华饰演的刘健明在走出电梯后,当即被逮捕。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103aec0aae244cae9eb8b45538b8f8b6.gif) 以及《黑社会》的第二种结局: 梁家辉饰演的阿乐在痛下杀手,打死大D及其妻子后,马上就被埋伏的警察捉拿。 并且,古天乐在其中的角色也被改为了警方的卧底。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7419578f67804639b6351cc3addf9fab.jpeg) 还有更离谱的。 天王郭富城主演过一部叫做《杀人犯》的电影。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55fe1e4b59d046488746d566f80473cc.png) 它不仅在2009年于内地上映时片名改成了《罪与罚》,反思意味明显。 还在结尾处进行了重大改动: 主角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了过来。 原来,此前的剧情不过是主角的「黄粱一梦」!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8e6aef223eea463f8e6ee4ff03b13601.gif) 毫不夸张地说,这几乎是鱼叔观影生涯中见过的破坏性最大的删改。 简直可以说是对于创作者的诋毁。 因为如果这样的结局被认可。 那么显然任何粗制滥造的小说、电影、电视剧或是游戏都可以贯彻这种处理方式。 无论前面编得有多么荒唐、可笑,末尾都可以来上这么一出。 还能美名其曰自己是反讽。 因为如果这样的结局被认可,那么前文所有的建构都将如同儿戏,完全丧失存在的意义。 正如同《哆啦A梦》那个广为人知的谣传结局: 大雄其实是自闭症或者植物人,哆啦A梦只是他的臆想。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f0847f5fe3ca49558bdac5cc2a57aacf.jpeg) 也如同《哈利·波特》被好事者想象出来的另一种结局: 一切都只是哈利的一个梦。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ea8da71124664edcbe7d13cdf2a6a85e.jpeg) 或许这种反转确实能够引发短暂的震惊。 但震惊之后,整部作品也会在你眼中失去它原有的价值。 若《哆啦A梦》真的是那样一个结局,那它花了几百几千个小故事所凸显出来的童真、想象和温情将不复存在。 若《哈利·波特》真的是那样一个结局,那它也将失去承载成长和友情的力量。 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 大家真正愤怒的,其实是对于作品精神内核的破坏。 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导演来说,电影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乃至每一帧,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绝不是在随意中呈现而出的。 也因此,我们在观影的时候会收获循序渐进的体验。 在创作者的带领下,通过影片的各个方面,拥有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快感。 整个过程犹如搭房子,精准又巧妙。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0811870a264e4b26ae75f9672c5d8df5.gif) 但,频繁的删改却会打断这一节奏。 让该过程变成「一边搭一边拆」的折磨。 这块偷点工,那里减点料。 影片情绪的倾泻点因此大大减少,观众也就很难找到走进作品的大门。 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娄烨,有着一个著名的「两下,三下还是十三下」的讨论。 在其执导的电影《浮城谜事》的结尾段落中,主角乔永照拿着铁锹杀了一个拾荒者。 清清楚楚,一共十三下。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cf8cf4b611064f1ba3b21bbc40b5b064.gif) 对此,上面认为拍得太过,在修改意见中建议只保留两下。 娄烨则坚决表示拒绝。 一来是因为距离公映日期非常接近了,专门进行剪辑时间上太赶。 二来是因为这一幕异常重要,是整部电影的高潮点。 若只有两下,体现的是一种随机性、意外性。 但主角杀人却是因为长期以来情绪的积累。 十三下也就蕴含着更多意义。 证明了这是一场泄愤式的虐杀,指向了整部电影都市奇情的主题。 最终,娄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在十三下的最后三下时,做一个渐变。 如此才保证了作品的相对完整和独立。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bc1a36efaeed4c45bf61a5be64b7fdd8.gif) 见微知著,这便是为什么一丁点儿的删改也可能毁了一部作品。 对于《致命感应》这样的恐怖片来说,沉浸度和视觉冲击感是立命之本。 删改,即意味着拉低观感。 对于《小偷家族》那样的文艺片,敏感话题的揭露是导演表达的重要部分。 剪去,即意味着拒绝思考。 对于纷繁复杂的港片来说,各式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它们永恒的共同主题。 抹去,即意味着压平人性。 当一部作品的「核」被横加干涉,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d1a5bf85d2f94427a1b56893fb782f50.jpeg) 但,这一切都是针对作品而言。 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 在没有实行分级制度的内地影视环境下,过于暴力和敏感的画面,是面向全年龄段敞开的。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观众,也确实存在不好的影响。 只能说,当一部限制级影片被引进后,注定要经过一番削肉剔骨才能与大家见面。 创作者痛心,观众们吐槽,不可避免。 谁也不想这么麻烦。 但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 多少年过去了,最优解始终没有到来。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915/ca4071021abb4c288f4fe28cdcf94d07.jpe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