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21-08-18 12:18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熟读《红楼梦》之读者,皆知道此乃薛宝钗、林黛玉两人的判词。“停机德”赞宝钗,“咏絮才”赞黛玉,由此观之,貌似林黛玉之才气学问应在薛宝钗之上,实则有失偏颇,纵观《红楼梦》前80回,宝钗之博学远在黛玉之上。 此观点并非笔者主观己见,作者曹雪芹、批书人脂砚斋亦有共同看法。岂不见《红楼梦》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正值薛宝钗将笄之年生日宴,贾母让宝钗点戏,宝钗便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见状和宝钗争论起来,两人之间有这样一番对话:[attachment=2196742]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辞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第22回 脂批云: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神不自主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 薛宝钗为何点这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绝不仅仅是这出戏热闹,可以迎合贾母喜欢热闹的心理,也不是单纯是因为此戏辞藻华丽,而是喜欢这出戏的深层意蕴,亦如宝钗其后向宝玉所言戏中《寄生草》:[attachment=2196739]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得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贾宝玉天生具有悟性,听完宝钗的讲读,他的反应是:喜的拍膝、画圈,称之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薛宝钗的思想境界极其高深,也正因为她自身有足够的高度,才能够居高临下点化贾宝玉。贾宝玉在宝钗的点拨下,意识到了“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的人生境遇,而贾宝玉的这些体会,宝钗早已了然于心,她知道人生的终极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可却没有像贾宝玉那般遁入空门,而是继续将剩下的热情投入生活。[attachment=2196738] 正如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所言: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薛宝钗是什么时候顿悟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发生在《红楼梦》第22回,此正是宝钗十五岁将笄之年的生日,这是个可怕的细节。 一个幼女,居然能有这般深沉的思想境界,这绝非一般人可及。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的思想境界跟年龄成正比,如果年龄太小,却触及到了高深之境,很有可能自负吹嘘,亦或者消极厌世,可宝钗却能轻松看透,继续自己的生活,该干嘛干嘛。[attachment=2196740] 反观林黛玉,她就沾上了这两种弊病。林黛玉的智商极高,被曹雪芹赞为“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参悟能力不在宝钗之下,所以贾宝玉自认为悟透,写下: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方立足境的偈语,林黛玉的思想则更深一层: 黛玉又道:“你那偈子末句云‘无可云证,方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宝钗道:“实在这方彻悟。”——第22回 可林黛玉成在聪慧,败亦在聪慧。她太聪明,可她的境界却压不住这样的聪慧,她能看到贾府大厦将倾的未来,能看到自己的悲剧结局,可她并没有因此顿悟,放宽心去生活,反而动辄感慨,将这种聪慧化为一把把利剑,刺入自己的胸膛,于是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attachment=2196737] 第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林黛玉感慨: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但恐不能久持...... 第34回“情中情因为感妹妹”,林黛玉收到贾宝玉的旧手绢,再次感慨:我这番意思,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 林黛玉能预测到一切,但她始终无法向宝钗那般真正看透,所以她感慨、悲伤、流泪,沉浸在这种伤感的情绪中难以自拔。[attachment=2196741] 上文脂砚斋批语说得极好: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神不自主矣。 宝钗的境界深沉,心性稳重,故而博学广识,她的三观早已稳定,不会轻易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撩动心弦;林黛玉则还不够稳,几句《牡丹亭》就能听得她心生感慨,乃至于宴会上行酒令,脱口而出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而在场众人只有宝钗一人听出问题所在。 林黛玉如果能有薛宝钗一半的思想境界,便不会顾影自怜,或许她的病也不会这般加重,更不会这般轻易走向生命的尽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