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1-04-20 07:13 |
在很多读者眼中,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讨人嫌的女人。这个女人似乎又蠢又笨,说话不着调,做事不靠谱,别说贾母、王夫人懒得拿正眼看她,就连贾府中那些奴仆,似乎都没谁将赵姨娘放在眼里。
芳官敢和赵姨娘打架,那些管家娘子们也敢“有了事就赖她”,王熙凤在大庭广众之下骂赵姨娘“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不得好死的下作东西”,探春也曾说自己的这位生母,都是些“阴微、鄙贱的见识”。 其实,赵姨娘还真不是像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她甚至可以说是贾府中最成功的侍妾。 在《红楼梦》中,先后出现了多位侍妾,贾母房里曾经有六位当年贾代善的侍妾,王夫人房里有赵姨娘和周姨娘,贾琏房里有平儿、尤二姐、秋桐等人。但是,有谁能像赵姨娘这么成功呢?赵姨娘的成功,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她为贾府生下了一儿一女。贾府中的三小姐探春和三少爷贾环,都是赵姨娘的亲生儿女。有了这一双子女,赵姨娘的一生也就有了保障。虽然为贾府生下了子女的赵姨娘,依然是尴尬的半主半仆的身份,但贾府中谁也不能拿她怎么样。 赵姨娘曾经伙同马道婆,险些害死贾宝玉和王熙凤,事后不还是平安无事?别说贾府中的人不知道这件事是赵姨娘做的。史湘云曾经告诉薛宝琴:“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到园子里来,这两处地方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儿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史湘云说的究竟是谁?显而易见,特指赵姨娘。因为只有赵姨娘做过这样的事。赵姨娘的坏心思,贾府人心知肚明,却没人动她,无疑就是为了探春和贾环。否则,贾府中这位三小姐的名声怕要被亲娘带累坏了。有了探春和贾环,赵姨娘在贾府中也就真正站稳了脚跟。 第二,她在成了“死鱼眼睛”之后,依然可以得到丈夫的宠爱。按照贾宝玉的“女儿论”,女子们分为三个阶段,未出嫁的时候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就成了死珠子,再也没有了珠光宝气;再老了,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成了死鱼眼睛。 赵姨娘可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死鱼眼睛。她锱铢必较,从来都不肯安生过日子。探春拿了五百钱给小厨房,让她们给自己和薛宝钗做一份油盐炒枸杞芽儿,赵姨娘都气不忿,认为便宜了柳家的,隔三差五就去小厨房找寻东西,填补“亏空”。为了一包茉莉粉,这位赵姨娘大闹怡红院,结果自己吃了亏。 但是,已经成了“死鱼眼睛”的赵姨娘,却依然能抓住丈夫贾政的心。这一点你不服不行,贾政不仅喜欢在赵姨娘房里安歇,还允许贾环称呼赵姨娘“母亲”。要知道,在古代,就算赵姨娘是贾环的生母,他也只能叫赵姨娘“姨娘”,王夫人才是贾环的嫡母。可是,因为贾政的宠爱,赵姨娘可以享此特权。 第三,她的娘家人在她的庇护之下,个个都有一份好差事。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是跟着贾环上学的。您可别小看这份工作,这可是主子们最信任的奴仆,才能承担的差事。就像皇家的“陪太子读书”那些人,将来等太子登基,哪一个不受重用?赵姨娘还有一个内侄叫钱槐,也是跟着贾环上学的。钱槐的父母则是在库上管账。提到钱槐的时候,作者特意写了一句,“因他有些钱势”。一个奴仆,能有什么“钱势”?自然是在贾府奴仆们之中的地位比较高。而这些“钱势”,无疑都是赵姨娘给他带来的。
鸳鸯的嫂子劝鸳鸯嫁给贾赦的时候,鸳鸯骂她:“……成日家羡慕人家的女儿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她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看得眼热了,把我也往火坑里送……”这就是钱槐“有些钱势”的根本原因,因为他是赵姨娘的内侄。赵姨娘娘家一家人,都可仗着赵姨娘的得宠,在贾府的奴仆圈中,活得很有体面。 试问,贾府中有哪个侍妾能做到这几方面?迎春的母亲倒是为贾赦生下了女儿迎春,但却早早就病故了;其他的侍妾则全都没有子女。尤二姐倒是曾经怀了一个儿子,可惜被王熙凤买通大夫,让她落了胎,尤二姐也因此吞金而逝;平儿给贾琏做了多年的通房丫头,但很少敢和贾琏走得太近,就更不要说怀孕了。那位周姨娘,则在贾府中根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没有子女,没有丈夫的宠爱,也根本没人把她当回事;贾琏婚前的两个侍妾,在王熙凤进门后就被撵走了;秋桐倒是蹦跶得挺欢实,可惜在尤二姐死后,她也没有了任何动静,很显然,她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只有赵姨娘,同时做到了上面几点,不仅让自己在贾府生活得挺滋润,就连她的娘家人也沾了不少光。 一位赵姨娘的成功,促使贾府中若干丫头,为了一个侍妾的名额,前赴后继,争相效仿。除了极少数的丫头,诸如鸳鸯,贾府中又有几个丫头不想成为少爷们的侍妾呢? 袭人一心争荣夸耀,她的终究目标也不过就是嫁给贾宝玉做妾;晴雯也是一心要嫁给贾宝玉,但她和袭人的目的不同,她是真的爱贾宝玉;怡红院中的其他大丫头,哪一个不怕小丫头上来,抢占了自己的位置?她们在贾宝玉身边,机会无疑比别人要大。王夫人身边的彩云和彩霞,都看上了贾环。贾环就算再不好,也是贾府中的少爷,嫁给他自然也有成为赵姨娘的可能。 这些丫头们,因为赵姨娘成功,而都希望成为第二个赵姨娘,为娘家人带来“荣光”,即便有那么多侍妾们,在她们身边倒下去,她们也视若无睹。 其实,直到今天,又何尝不存在这种情况?总是有人因为某一两个人,在某条道路上的成功,而争相效仿,即便已经有无数人因此而倒下,他们依然坚信,自己将成为第二个成功者。 或许,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不要去模仿别人,才是更好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