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爱的一碗碳水,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粉。 而全国嘴最刁的潮汕人,最爱的一碗碳水,是粿条。爱到什么地步呢?光是汕头这座小城,有超过2000家粿条店,几乎十步一家。 粿条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说白了,就是把米磨浆后蒸熟、切分。这种米制品不少地方都有——比如广州的河粉、云南的卷粉。 但潮汕的粿条,是有点贪心的:既不愿意割舍米香,又不想放弃爽滑口感,还想要加上一丝微糯的回弹,能进行各形态定制切割,还可以经得起炒、拌、煮各种搭配。 能兼备“扎实、爽滑、微糯”的米制品,那就真的厉害了。 只不过相对应的,制作条件也是极为严苛:要用两年陈的纯米浆,全手工制作,保质期极短。也就是说,真正好吃的粿条,出了潮汕本地就再难见到。 更重要的是,潮汕不仅粿条做得好,浇头之华丽,吃法之丰富,堪称全国最丰盛的一碗碳水了……单价甚至能从15元横跨到400元一碗,讲究不输拉面意面! 豪华程度比起苏州三虾面、上海的秃黄油拌面,也没在怕的! 吸溜了几十碗粿条,晃着一肚子的牛骨汤,我们试图搞懂:能让挑剔的潮汕人天天吃、顿顿吃也不腻的粿条,到底得好吃成什么样啊? 潮汕粿条的好吃秘密: 陈米、井水、柴火和经验 去潮汕吃粿条,外行人一般看配料、汤底,而真正懂行的本地人会告诉你,粿条才是核心。 其中,最精品高级的粿条,叫做“ 桐坑粿条”。打了这样地名限定 的粿条,足足比普通粿条贵上一倍! 潮汕人都认可的桐坑粿条,几乎一切步骤都要手工,苛求的细节多了去了。 @林记牛肉店 要达到米香和口感的绝妙平衡,桐坑人从选米开始就很讲究。 与河粉、肠粉这些追求爽滑的米制品不同,尽管粿条也要用陈米制作,但只用生长周期最长、质量最好的冬造米。 陈放时间要足足等上两年,等它水分下降,比新米黏度更低,炊出的粿条,口感才爽滑又不失柔韧。 但陈米容易有杂味,清洗起来,也是个力气活儿。反复洗去杂质后,还要再在水中浸泡至少一个小时,让米粒吸饱水份,磨出香气纯正、细腻绵滑的米浆。 浸米时间,要根据气候温度决定,如果在寒冷的冬天,要浸泡3个小时以上,才能进入是磨米阶段。 磨米浆,是整个步骤中唯一现代化的部分,以前要用人力推动的石磨,现在换成电动磨啦! 这一步,也不是全靠机器就行了,磨浆全程都要守护在旁,适时加水。 米和水的比例,决定了米浆的浓稠度,也决定了粿条蒸熟的质地,只能靠经验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桐坑做粿条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至今还极度依赖手工作业。 连米浆的用水,也很讲究!虽然乡里早就通了自来水,但做正宗的桐坑粿条,必须用当地的井水,是附近山泉与地下水的汇流,特别清甜。 烧粿条用的樟木,是一种跟楠木并列的名贵木材,一吨也就值一百万吧,真的有点凡尔赛了…… 樟木略带辛辣清凉感的香气,还能驱赶蚊虫。 在潮汕,大型粿条工厂都会用一体机,从磨浆到蒸,全套自动流水线操作, 直接把米放进去,一条条粿条切出来。 但在桐坑,手艺人还是固执地烧着原始柴火, 一笼一笼蒸。 早晨6点,随便在乡里走走,就能看到不少简陋的平房里,有老人家燃着柴火,在勤勤恳恳地炊粿。 愿意这么费时费力的原因是,比起工厂用的大型多层蒸箱,这种单层抽屉,能让水蒸汽快速透过,迅速把米浆蒸熟,不会积聚太多水汽。 无数土著坚持:只要吃一口,就能判断是工业粿条还是手工粿条。 我们吃完觉得,很可能是真的——手工粿条的口感相当有趣:先是微微的粘糯,又带点回弹,有渐进的层次变化,湿度刚好,还带着一丝丝若有若无的烟火气。 做得好的桐坑粿条有多柔韧呢?直接用手就能撕下来,如同掀开一匹光滑的绸缎。 看粿条店家,凭着一双手,就完成机械般精确的操作,让人只想感慨行云流水的手艺之美。 对折叠放在筲箕上,等待自然降温风干。接着,就能一沓沓地运往市区各地。 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尝尝刚刚炊熟,未经切割的粿条。 一大片刚炊好的粿, 散发着暖呼呼的蒸汽,新鲜得仿佛在呼吸。直接用手撕着吃,入口柔韧带弹性,还有轻微的粘糯感,像咬了一口优质的水磨年糕。 米味纯粹而浓郁,蹲在柴火旁,不用任何蘸料就吃完了几大片,米香的余味依然袅袅不尽,啊,真的好低敛温柔~ 丰富的粿条形态 决定了它百变的烹饪方式 大家平时常见的粿条,主要都是条状的,看起来和米粉没什么区别。 但在潮汕,根据不同煮法,粿条形态都有变化。 ●粿条:最常见的条状,粗的干拌,细的煮汤。 切割过程也是全凭手工,当地人只需用一把菜刀,就能直接把粿条手切得细如米粉,最薄能达到极限的2毫米。 细粿条最适合做汤粿,入口是软润如丝的口感;而粗粿条口感更弹牙,能挂住更多酱汁,用来干拌最好啦! @林记牛肉店 ●粿角:将刚蒸好的粿条,切割成三角形,跟酱汁的接触面更广,通常用来做粿汁。煮的时候还会加入米浆,质地丰稠,像吃一碗绵柔的粿粥。 ●粿条干 :吃不完的新鲜粿条,可以切片后晒干,便于长时间保存。 一个funny fact:之所以会有这种形态,据说是因为桐坑这个地方,会直接用一沓沓的粿条进行祭拜,也会大量地摆在神台,仪式之后就把粿条晒干,可以延长保存期(果然是粿条之乡 )。 在潮汕吃粿条 浇头与汤底能变幻出无数花样 在潮汕,不光粿条形态有区别,搭配不同汤底、配料,还能吃出无穷花样, 可以说是把一碗粿条开发到极致了。 ◎汤粿 汤粿,重点在于汤底,它主宰着粿条的味觉灵魂。 即使是普通小店,入门级汤底,也是这样一大锅骨头,你品品: @林记牛肉店 讲究的店家,还会在猪骨的基础上加入鸡肉提味,碰撞出富有层次的鲜味,汤底更有节韵。 当地熬高汤有多舍得下料呢?汤和料的比例接近1:1!这样一锅清而不浊的牛骨汤,放了高达60斤骨头,隔着十几米都能闻到浓醇的香气~ @林记牛肉店 当然,汤粿也不全是那么清汤派,还有加入猪肚、胡椒熬制的胡辣汤底,滋味相当浓厚呛辣。 内脏爱好者在哪里! @林荣记原汁鲜猪肚汤 除了基础的骨头高汤,潮汕人还很擅长用特色食材调味,每家店的汤底风格都自成一派。比如这碗,加了金灶的青橄榄,余韵有绵长的回甘,清甜温润。 @金灶猪肚面 还有些会加柠檬,再洒上一大把九层塔,让汤底回荡着清新跃动的酸。 @佳武干面 除此之外,还有鸡、鹅、鸭熬的汤底,细数起来简直不胜枚举。 ◎干粿 如果说汤粿考验的是高汤大 法,那干粿靠的就是调味和食材的精细度。粗壮的粿条,根根披挂上浓郁的沙茶酱,香气四射,几乎让人把持不住。 @佳武干面 粿条本身不贵,但搭配的食材花样却很多,越稀有的部位,要价越高,所以区区一份粿条,也能从15块吃到400块!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怎么通过一碗粿条吃穷自己。 各家店的配料,能从几样到数十样不等,过于丰富。 跟吃牛肉火锅一样,吃粿条,也可以指定要某个细分部位。我们最喜欢点五花趾,有漂亮的纹路,口感脆弹: @老胡牛肉粿 猪肉,一般和小海鲜混搭。潮汕人吃猪的刁钻劲不输牛, 有些名店会专以小众部位招徕食客。 比如一头猪只有2-3斤的猪板筋,口感柔中带韧,嚼起来有淡淡奶香,非常妙: @父子粿条面 更奢华的吃法,还可以指定要口感最弹牙的猪肚尖——有多稀罕呢?至少两只猪肚,才能拆出几片,煮成这么一小碗,400块一碗跑不掉了 @林荣记原汁鲜猪肚汤 无论是汤粿还是干粿,配料都是荤素不拘,丰俭由人,这就是粿条的包容性:既是最便宜日常的口粮,也可以极尽刁钻之能事。 ◎炒粿 猛火爆炒,最能体现桐坑粿条的浓郁米香,这是潮汕牛肉火锅店的经典菜了。 有经验的师傅,会特地炒到有点粘锅,但还没焦糊的状态,让美拉德反应最大化,焦香四溢。 @合意桐坑牛肉粿 为了让牛肉吃口更嫩,通常会单独爆炒,不断颠锅,注入灵魂镬气! @合意桐坑牛肉粿 吃过这盘番茄牛肉炒粿条,从此其它粿条都面目模糊。 @合意桐坑牛肉粿 ◎粿汁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卤水拌粿条粥:将粿条放入米浆里,煮至将融未融的状态,最后淋上一勺卤汁,铺上厚厚的卤料,看着,有点暗黑料理的fiu。 @海乾粿汁店 但只要你冲破了心理防线,那真是非常上头。 潮汕人煮粿汁,会把粿条切成独特的三角形,称为粿角,加上米浆,质地更加绵绸滑溜。 @海乾粿汁店 讲究的店,还会自行订制不同厚薄、大小的粿角,追求更加扎实弹牙的口感。 @粿汁白粥 粿汁的黄金搭档是各式卤味。当地人最爱点“老三样”:猪肠、五花肉和鸡蛋。 @海乾粿汁店 像五花肉这种相对油腻的食材,店家也有不同风格,比较少见的就有切得极薄,在老卤的加持下,竟然有点在吃陈年火腿的感觉。 @粿汁白粥 有些还能供应更罕见的食材,比如别处少见的猪胰(当地称为“猪尺”,北方又叫“猪沙肝”)。 卤得毫无异味,绵中透滑,一抿,像是高级粉肝在口中化开。 @海乾粿汁店 不只是肉类,就连蔬菜也能卤出独特风格。 卤苦瓜,只选质地厚实的品种,经过卤水洗礼,满口咸鲜回甘,足以打破你对苦瓜的认知。 @福平粿汁 就连广州人只拿来煲汤的针菜,在粿汁店里也可以卤! 无论荤素,都能被一锅卤汁点石成金,让人吃得停不下口! @老牌传统粿汁 在汕头嗑了几十碗粿条,忍不住感叹: 区区一碗小吃,背后是无数淳朴的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打磨。在我们看来,这已经称得上职人之姿了,然而对于当地村民来讲,不过又是为好吃而努力的寻常一天。 这次的嗑粿条list在这里,肯定还有很多好吃的粿条店,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