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21-01-29 12:17 |
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候,曾经问太子少傅,宰相卫灌,为何魏蜀吴三家都未得天下,卫灌道:“魏、蜀、吴三国开国之主均是人杰枭雄,奈何生在一时,若相差数载都可一统天下”。意思很简单,生错时代了,他们如果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三位都有可能一统天下。 晋武帝司马炎又问:“最终为何我司马家得天下”,卫灌道:“天命在晋”。晋武帝司马炎听后洋洋自得。实际上,卫灌没说实话,原因就是你司马家缺德。 这里就延伸出一个问题。曹魏皇帝短命,托孤不当,所以才让司马家钻了空子。从三国政治架构来看,三国皇帝都因为后来是幼主登基,老主托孤,可惜,就蜀汉成功了,曹魏和东吴都失败了。 三国里面曹魏的托孤最失败,直接把魏国给托没了,东吴托孤国家内乱,唯独蜀汉很平稳,就内政而言,蜀汉是最稳定一个。[attachment=2146263] 三国老皇帝托孤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董事长年幼,让职业经理人帮扶,但曹魏最惨,公司改制了,东吴为了股权大大出手,虽然最终保住股权,但资产已经大幅缩水。但为何魏蜀吴托孤的目的一样,而结果却大有不同呢? 首先来看蜀汉刘备的托孤,刘备60岁登基,在位2年。刘备的托孤是在夷陵之战以后,刘备托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然也有些急迫,托孤大事居然是在白帝城,甚至都没有回到成都,这里面既有身体原因,也有内心的惶恐。 从刘备兵败到刘备驾崩,刘备在白帝城呆了十个月,可见托孤是比较仓促的。刘备考虑的托孤人选有两个,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诸葛亮是当时跟随刘备创业的嫡系班底里,职务和能力最高的一个,诸葛亮时年42岁,属于刘备荆州派系人士原始股东。 而李严则是益州本土人士,虽然来得晚,但入股最多,属于益州本土派代表,诸葛亮的地位要高于李严的。但军权归于李严,行政权归于诸葛亮,李严的职务是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attachment=2146264] 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益州牧,司隶校尉,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但诸葛亮的地位职务,始终要高于李严。二人的年纪应该差不都多。刘备安排两个人托孤的原因是:一方面是必须绝对确保,自己刘氏掌握最高权力,和以诸葛亮为首的等,荆襄豪强的主导执政地位,就是要由原始股执政。 刘备还是相信诸葛亮这样的自己人,但刘备到益州就是外来户,从蜀汉现实现实执政角度考虑,必须也要有益州的本土人。李严就是益州本土的代表,本土派可以参政,但不能决策。 而从实现北伐大业的角度考虑的,刘备也只有重用诸葛亮。当时在刘备看来,认为当务之急是安定内部,保住蜀汉这份基业,再图“大事”,即恢复汉室。 刘备选择,在曹丕篡汉之后才登基称帝,给汉献帝上庙号,就是为表明他自己,为汉室正统的延续,但同时也是为了表明,他与曹魏政权势不两立的决心,这个政治大旗必须要高举,这是蜀汉存在的法统所在。[attachment=2146265] “克复中原,恢复汉室”,是蜀汉的政治旗帜,刘备去世以后,这面旗帜就是,蜀汉存在的最重要的基础,刘备死后,诸葛亮、姜维二人,能够延续北伐中原这个政治任务。 也说明刘备托孤人选的选择,也算是达到了他的目的,当然也间接实现了,保住蜀汉基业的遗愿。可以说,三国里面托孤最成功的就是刘备。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分析一下东吴的托孤,和蜀汉仓促托孤不同,东吴孙权这边托孤要早于刘备,可谓从容不迫,孙权在位二十四年。七十一岁驾崩。 东吴实际上,最合适的托孤大臣应该是陆逊。但由于在太子问题读上发生分歧,又加上陆逊早死,所以陆逊的早逝,是东吴最大的损失,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党争,朝局出于动荡不安,而且一直延续到东吴覆灭的时候。 孙权之所以托孤给诸葛恪,也是无奈之举,第一就是,孙吴二代确实没人了,诸葛恪是孙权一手培养和带大的,知根知底,也是当时被认为,才华最为出众一位,家世名望也足够。[attachment=2146266] 而骠骑将军朱据,太子右部督吕据,平魏将军、乐乡督施绩,武卫将军孙峻,都是孙权考虑的人选,但人脉资历都不如诸葛恪,而陆抗、步协年纪又小,不足以服众、陆逊一死,诸葛恪直接接任陆逊的职务。但诸葛亮、诸葛瑾、陆逊全都担心他的性格。(刚愎自用,性格疏忽,不能容人)。 孙权死前招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五人处理后事,实际上就是,以诸葛恪为首的托孤大臣,但这个班子不合适,诸葛恪和滕胤是亲家,但跟孙弘却是仇深似海,诸葛恪和孙峻也不对付,当年几个人在争太子的时候,也是各保其主,中书令虽然是诸葛恪担任,但权力却很分散。 孙权死的时候。诸葛恪50岁。官居丞相、荆、扬州牧,太傅,中书令,阳都侯。诸葛恪上台后本是一手好牌,都是让自己独断的性格给败光了。就凭诸葛恪在东关之战击败曹魏,就凭这份功绩就能稳定朝局。[attachment=2146267] 但诸葛恪托孤秉政一年,就死于孙峻之手,诸葛恪失败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诸葛恪犯有原则性政治错误。 东吴最大的政治原则,就是要“保江东”。从来没有想统一天下,而诸葛恪意图统一天下,违背东吴地方实力派和世家意愿。又加上诸葛恪得罪整个朝臣的利益。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下面简单地说说曹魏,曹魏最大的失败,在于皇帝短命,曹丕,曹睿都是英年早逝。曹魏皇帝都基本上不重用宗室,导致大权旁落。 还有就是曹魏托孤失败所托非人,但曹睿托孤失败,真的不怨他自己,最初曹睿托孤叡,在决定辅政大臣的人员名单时,根本并没有司马懿的名字。曹睿知道司马懿的能力和影响力,所以让司马懿出镇关中,排除在中枢之外,曹睿没有亲生儿子,养子曹芳此时只有八岁。[attachment=2146268] 曹叡设定的辅政大臣是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这五个人的共同点都是都为宗室。五个辅政大臣没有文臣,都是武将、而当初他爹曹丕,设立辅政大臣的时候,却是文武并重。曹真与曹休为宗室执掌军权,但陈群和司马懿却是文职。控制国家行政权力。 但曹睿的托孤诏书却遭到了反对,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对此表示了不满,两个给皇帝当秘书的,居然敢反对国家托孤大事。那二人是如何操作并“篡改遗诏”的呢? 曹叡在临终前,意识还比较清醒时,任命曹宇为大将军,但被曹宇力辞,理由是自己实在没有能力胜任。(有自知之明)。还有就是胆子小。[attachment=2146269] 大将军离皇位太近,曹宇作为曹叡的亲叔父,如果接任了这个职位,干得好还行。如果不好,就得户灭九族。与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干脆不干。曹宇撒手不干,大大出乎曹睿意料之外。一时之间又不知道找谁。 曹宇不干,那当时,最合适的就是名望,资历和能力都不错的夏侯玄,但偏偏曹睿看不上夏侯玄。早些年便被曹叡贬官。而自曹真死后,宗室之内,已几乎没有可用之人。 就在曹睿无奈之际,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二人,就提议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辅政吧。刘放和孙资与夏侯献和曹肇不睦。不希望二人辅政。已经快死了的曹睿也是二乎了,推翻了原先遗诏,把司马懿和曹爽召进宫中,由二人辅政。 司马懿与曹爽两人,不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绝不对等。一个是冢虎,一个是家猪。其结果可想而知。[attachment=2146270] 回顾曹叡的整个决策过程,没有任何的朝廷重臣,以及宗室参与其中,只有孙资、刘放两个近臣一句话。孙资、刘放还不是司马懿的人。 曹爽之所以能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仅仅因为他是宗室,如果抛开这种原因,曹爽说什么也没有机会、没有资格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 从曹魏权力架构来看,那就是曹氏皇族,势力越来越弱小,而各大豪门势力却是越来越大了。司马懿就是代理人而已。即便没有司马懿,也有别人。 当然,如果司马家后来不篡位,司马懿实际上就是,一个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现,他是国家的栋梁、又事事循规蹈矩恪守臣子的本分。与诸葛亮评价差不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