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用好“热搜问政” 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用好“热搜问政” 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0-12-30 21:30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务议程正发挥越来越显著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舆情治理机制。如近期“80岁老太独自冒雨交社保被工作人员拒收现金”上热搜之后,当地政府迅速进行了整改。网络热搜问政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畅通政府和民众沟通渠道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的意见虽可通过歌谣、信件、电话等方式直接表达,但绝大多数舆情是散落、无形的,且倏忽消逝,像水中之鱼需要记者等专业人士打捞。这种问政可称为新闻问政。

  现在人们聚集在开放、平等、共享的互联网,意见因汇聚而有形可见,无须中介,政府和民众针对社会治理可直接对话。但互联网节点浩瀚如星辰,导致传播碎片化、信息泛滥、众声喧哗、注意分散。为找到社会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互联网公司设计算法与程序,对用户搜索、阅读、评论等大数据进行加权处理,推出早期的热词和现在的热搜。网络问政和信息热搜的嵌合体即为热搜问政。

  相比之下,凭借我国9亿的网民规模,无论是问题的广泛还是主体的众多,空间的可延展性还是时间的可持续性,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问政都难与社交媒体时代的热搜问政同日而语。究其实质,热搜问政是群众路线的网络实现,是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治理最具烟火气的体现。

  热搜问政异于普通的网络问政,后者只是民意的打捞,前者更体现关注的汇聚和议程的设置,让政府部门或个人有悖常情常理的行为举措,由个人关注、小面积围观迅速暴露在众多用户的众目睽睽之下。这种高亮度的“舞台聚光灯”具有强大威慑力,促使相关责任人迅速纠正自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普通网络问政“选择性回应”“指尖形式主义”的问政作秀现象。热搜问政,让“共同体”由想象变得清晰可见,由静态变为互动。

  热搜问政的存在和强大聚焦,让政府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无处不在的用户爆料上网、被送上热搜,推动政府思维由控制管理转变为服务管理、良好治理。

  热搜问政的前台表演是媒介的公共属性,但其后台逻辑的算法属性,被少数人为了种种目的而利用,从而出现刷热搜、买热搜的现象。这种人为操控热搜制造舆论的行为,无疑会消耗政府和民众对热搜问政的信任。还应看到,热搜问政有其自带的缺点,即舆论“引信”的碎片化、舆论主体的匿名性、舆论客体的新奇性、舆论本体的情绪化,导致群体极化、语言暴力,并进而导致情绪主导而不求真相的“后真相”,这不但伤害政府和民众双方的理解互信,而且出现了另一种权力:多数人的暴力,消解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民主。而舆论的弱者传播、情感叙事、个人呈现,信息的实时更新、海量生产和人们注意力的3分钟热度,导致热搜问政常聚焦表面现象,缺乏深度系统的理性思考,更导致政府部门采取浅表化的治标不治本的应对方式,而非真正的由内而外的社会治理变革。

  作为技术化的治理手段,热搜问政双刃一体。如何取长补短?需要完善其底层逻辑——算法。首先,将内容纳入算法指标,将治理时政类和娱乐生活类赋予不同权重,改变娱乐占据热搜半壁江山甚至更大比例的搜索偏见,这既有助于问政,又有助于网民展现公共情怀。其次,通过算法识别打榜行为并将其排除数据之外,避免制造虚假舆论、偏离真正的公共议题。最后,通过算法评估原创内容及其评论的煽情程度,对情绪化和理性化赋予不同权重,以避免舆论绑架,实现热搜问政的良性发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热搜问政是一张快速打捞民意、迅即聚焦关注的技术大网。善用这张大网,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人民民主的善治,既能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又能增加民众的政治效能感。


查看完整版本: [-- 用好“热搜问政” 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