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0-10-09 21:35 |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中长相最美的女子,为了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曹公可谓是煞费苦心,运用各种铺垫和细节,一点一点让林黛玉的美沁入读者内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晴为黛影”之说的充分利用。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74回,王夫人曾评价晴雯“眉眼间有点像你林妹妹”,可见晴雯之相貌,与黛玉有相似之处,可仅仅是相似,就足以让晴雯撑起整个荣国府的丫环颜值,就连王熙凤都在一旁夸赞: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却是晴雯生的好。 看似写晴雯,实则是映射林黛玉之美貌,世间罕有。
曹公对黛玉之美,亦有平铺直叙的赞美,那就是第26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林黛玉前来怡红院寻宝玉,结果晴雯心情不好,加上未听出黛玉的声音,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林黛玉在门外气得又是发怔,又是委屈,书中有这么一段经典的描述:黛玉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第26回 如此观之,便可见黛玉之美貌,堪称《红楼梦》之最,而曹雪芹为了塑造这位美人形象,他用了一个最高级的做法——不写黛玉的容貌,但却能让读者认同黛玉的美貌。
自然会有读者说了,《红楼梦》中怎么就没写黛玉的容貌了?你难道没看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其中就提到了黛玉的容貌,我们先来看看此回对黛玉容貌的描述: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一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3回 诚然,此处的的确确是在写黛玉的外貌,可看似写了这么一段话,但实际上却并未透露黛玉的真正容颜:她的眼睛是大是小?她的脸型是圆是尖?她的肤色是白是黄?她的身材是瘦是胖?
读者会惊人地发现,完全不出这些外貌信息,曹雪芹他说黛玉的眉毛“似蹙非蹙”,眼睛“似喜非喜”,看似告诉了黛玉的容貌特征,可到底什么是似蹙非蹙,什么又是似喜非喜,谁能给出答案? 曹雪芹一开始就将黛玉的容貌抽象化,没有任何人能知道黛玉的真实容貌是什么。但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黛玉形象——深藏在心底,情窦初开的当年那个女孩。 这是曹公对黛玉的偏爱,因为偏爱,以致于他不想给黛玉一个明确的容貌特征,相反,对于金陵十二钗另一位榜首薛宝钗,曹公则缺乏这种偏爱,所以他给了宝钗实实在在的容貌形象: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你若问薛宝钗长什么样,总会浮现几个外貌特点:身材丰满,皮肤白皙,两条雪臂,举止娴雅,大家闺秀。 包括迎春和探春,书中也都有其外貌描述: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迎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惜春因年龄尚小,书中只有“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八字形容,亦可放过不提。
也就是说,这种抽象容貌,曹公只给了黛玉一人,为何要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所有人心中浮现那个自己所期望的黛玉形象,她永远是那么美好,一旦给了固定的容貌,那么她的美反而会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看到,书中很少提到林黛玉的穿着,比如王熙凤的穿着经常是“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可见阿凤之世俗妩媚风格;宝钗则总是穿着“半旧的衣裳”,足见其温柔敦厚,低调内敛;大嫂子李纨穿的衣裳通常都是素色,因为她是个寡妇,不敢穿的太艳丽,恐怕招人诟病...... 唯独黛玉,书中很少写黛玉穿什么衣裳(除第49回众姊妹雪中相聚,曾记黛玉穿白狐狸皮的鹤氅),带什么配饰(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曹公为何这般叙写?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林黛玉不是人,而是每个人心中幻想中那个最美最善之女子,她既符合普遍大众的审美,那么必然是千人千貌,千种打扮,对黛玉的外在描写越多,黛玉的灵气就越少,若是从外貌、衣着、配饰层层写来,那么黛玉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美女,而不是天上的绛珠仙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