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0-09-18 14:27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平均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延长产生了“过劳一代”,很多人都成了“穷忙族”——很忙,但依旧很穷。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呢? 日本NHK有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穷忙族》。剧中的人物大多打着好几份工,每天劳动时间很长,然而这样拼命的工作没有换来更好的生活,只不过是勉强维持温饱而已。 有一个主人公失业后四处打零工,却不够钱付房租,只能睡在铁皮屋里。 好不容易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他说因为舍不得车票钱,连去另一个城市面试的路费都没有,只能错过。 很多人到处打工,表面看,有好几份兼职,但大多是一些临时工,随时可能被炒鱿鱼。 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一下未来的出路,比如再去读个文凭,学点新技能,或者换个环境,开拓新的领域。 当你像陀螺一样旋转,拼了命地努力,发誓要活成想要成为的自己。 但不知不觉间,你成了不折不扣的“穷忙族”,脸上写满了疲倦、工资月月花光,连基本的生活都感觉有压力。 无论穷富,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本质上都是一个稀缺资源。 “穷忙族”的时间显得尤其不够用,于是他们选择把时间都花在了眼前的生存上。 穷得只剩下理想,忙得没时间生活。 这么忙,时间都去哪儿了?
01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反生产力,制约了我们的时间
俗话说“物极必反”。 所以,既然有“生产力”,就一定有“反生产力”。 啥叫“反生产力”呢? 就是说,我们发明的工具,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的,但是越往后,却发现越阻碍效率。 打个比方,在过去,我们给领导或客户作报告,往往只要准备一份简单的手稿。 但随着1990年PPT的面市,我们开始把它作为重要的工具。 但你发现没? 原本只要花一小时就能完成的手稿,现在我们可能要花一天时间来做PPT。 所以每一个熬夜做过PPT的人,大概都骂过这款软件。 PPT哪里解放了劳动力?它明明是在消耗劳动力呀…… 汽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反生产力”的代表。 当初我们发明汽车,是为了节约时间。比如说,一款汽车每小时可行驶50公里,而步行每小时只能走5公里。 但汽车真的为我们节约了时间吗? 你有没有算过,为了买这辆车,你得工作多长时间? 假如你年薪20万,而这辆车也需要20万,那么你就要为这辆车整整工作1 年。 当然,这还没有算上你为了找停车位、支付保险、维修保养、汽油费用和罚单,而花费的大量时间。 而随着交通越来越拥堵,汽车的行驶速度也在下降。实际上,现在汽车的真实平均速度每小时还不到6公里。 也就是说,车速和步行速度其实差不多。 除此之外,你还得花时间和钱去考驾照。现在你还觉得汽车节约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吗? 而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呢? 汽车不仅在消耗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它也在消耗生产者的时间和精力。 据2015年的数据统计,仅福特这一家企业就拥有19万员工。 这些员工原本可以为全世界种植玉米、小麦,可以养活上百万的人,但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地设计,生产和销售汽车。 而其他人呢?他们也在为买汽车而拼命地工作。 这种劳动力的“浪费”,是双向的。 所以,很多科技产物乍一看是为我们节约了时间,但结果往往背道而驰。这就叫“反生产力”。
02 “内卷化”效应占据了我们的时间
几十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就形象地为这种"内卷化"现象做了注解。 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的事情。 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工作中996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内卷化”有分不开的关系。 假设有个10人的程序员团队,老板1个月一共发工资10万,每人工资水平差不多,大家每天上班8小时,准时下班,其乐融融。 其中一位想多赚点儿,于是开始每天加班1小时,多做了一些工作。 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向大家宣布以后,工资总额不变,要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来绩效发放工资。 于是这位积极的程序员,每月能多拿一些,然而,这意味着其他人都少拿了…… 其他程序员也只能效仿,通过加班来防止收入变少。 最后呢?大家你追我赶,每天都加班2-3个小时,但每人的工资,还是最初的那么多。 所以,没得感情的薛老师曾说过一句找打的话: “让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 这话不讨喜,但很真实。 我知道,你此时一定想骂老板无情,利用群众斗群众,其实他们往往也是“内卷化”的牺牲品。 我们可以脑补上面那个程序员团队的老板,本来做着一款小众软件,挺滋润,可是被某个互联网巨头盯上了,利用体量优势复制加改良。 这个小老板他只能把压力往下传递。 巨头是最后赢家吗?也不见得。 因为还有别的巨头想要跨界打劫呢。 所以,在内卷化下,很难有真正的赢家,但是全体卷入者都在默默的承受着代价。这样的工作价值并不比8小时的工作更大,却实实在在地耗费了有限的人生。
03 不会时间管理
生活中和工作中缺乏条理性的人通常是因为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也没有对时间的安排有所计划,所以一直在虚度时光。 前段时间,马云在西点军校演讲时,讲述他如何自律。 “过去20年里我强迫自己每天思考6小时。洗澡、上厕所、睡觉时都在思考,努力确保自己能够放眼未来。” 全球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一直遵循着“5小时定律”,即每周至少有5个小时的刻意学习时间,把80%的时间都花在了阅读和思考上。 巴菲特从小学开始,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了。 巴菲特说:拥有更多的钱或管理一家大公司,并不能给你更多的空闲时间。相反,如果管理不好时间,你只会更忙了。 无论你是谁,空闲时间永远不会自己出现。 越是穷,越要学会杀死繁忙,保持一种高品质的简单状态。
04 如何打破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死循环?
第一:记住打工永远不能致富 我们为什么上班?很多人会说为了赚钱” 那么,赚钱之后呢?“买房买车、旅游享受?” 但残酷的是,靠打工,可能要耗尽大半辈子,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旅游更是奢侈。首先,上班族没时间到处旅游享受。其次,单靠工资根本支付不起高消费的旅游。 听起来很悲催,可这就是现实。 如果你想靠上班买房买车,不依靠父母的支撑,那几乎无法实现。 我们不妨按照二线城市的房价来看,房价按照2万/平来计算,一套一百平的房子加上装修,至少需要220万。一年薪资按照15万算,一年剩余10万,那需要二十多年才能买一套房,就算只付首付,也需要6年。 这是在身体健康、工作稳定、房价不涨的情况,并不包括结婚、生子、赡养老人这些花销。你可以打工一辈子,但不可能凭借打工致富! 第二:思维决定贫富差距 有些人不是能力不够,是思维出了问题。有些人的薪水在同龄人中还算可观,便满足于现在的环境,会想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但事实是工资增长的速度永远比不上物价、房价增长的速度。 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安于现状、羡慕别人却不行动、相信勤奋能实现财富自由,只看到了眼下的小安小富。害怕做错一个选择,就会陷入万丈深渊,从而错失一个个变富的机会。 其实,抓住趋势要比勤奋努力要重要的多。 例如,一个泥瓦匠靠体力吃饭赚的钱也并不少,但如果他转换思维,承包小工程,那么受益就会比单做一个泥瓦匠多几十万。 如果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能够转换思维,用自己存下的工资做投资,也许生活便是另外一番景象。 思维没有贫富,不同的思维却能造成贫富差距。 第三:究竟该如何做,才能越来越有钱? 我们要赚钱,还要成为金钱的主人。告别越忙越穷的状态,成为真正的主导者。那么,普通人到底如何做,才能变的越来越有钱呢? · 1)定下目标,为自己的人生做具体规划。 很多人特别努力,但仍然不能够升职加薪。因为,这些人只看到眼下的利益,只顾着做手头的事,甚至从来不会思考事情的长远发展,让自己陷入穷忙的怪圈里,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低头勤奋的同时,别忘记抬头看看未来的路。时不时停下来,做复盘、列计划,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有目标地努力,效率更高,走的也更远。 · 2)勤加思考,建立赚钱的想象力。 能让一个人赚大钱的,绝不是低效率的勤奋、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 上个世纪谁能想到能在网上购物呢?马云却建立了淘宝。 在家不想做饭、还懒的动。那为什么不能让别人给我送过来呢?这个想法挺不错的,于是,大学生张旭豪创立了“交大帮”网络订餐系统,即“饿了么”最初原型。 纵观福布斯榜单上的人,哪一个不是把自己的想象力变成了生产力。 最努力工作的人绝不会变得富有,最爱思考的人绝不会很平庸。 · 3)学会花钱,消费者便可以成为消费商。 每个人都喜欢消费,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变,消费者已不再单单是花钱的人,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短语叫做“自用省钱,分享赚钱”这便是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把钱花在值得投资的产品上,便能开启自己的第二份事业。 韩国皇后莲株式会社旗下妃后品牌是韩国知名护肤品牌,此前已与CCTV达成战略合作,目前已被上海勃驰实业有限公司引进到中国,韩方天然植物护肤品因其卓越的品质、创新科研技术、韩国明星效应而受到中国女性的青睐,皇后莲株式会社旗下妃后的进军中国,势必会在中国引领一波护肤新风尚。 皇后莲妃后产品众多,几乎每款都囊括了保湿、美白、抗皱等女性所追求的功效。选择皇后莲妃后,勃驰将给所有加入的伙伴全方位的落地扶持、全新赚钱模式以及互相学习,拓展人脉的机会。更多资讯可关注公众号“财经生活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