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0-07-29 16:46 |
继上海电影节展映《哈利·波特》全系列之后,哈迷们又等来一个好消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内地重映正式定档8月14日,而且还是画质更好的4K修复3D版。 这下大家迟迟没收到的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终于有个盼头了。 论人气和票房,《魔法石》无疑是系列中的佼佼者,豆瓣上69万人评出9分,当年全球上映三个月,狂揽9.74亿美元票房,为魔法世界的冒险赢得一个开门红。 不过,若要在系列中选出一部“最好的哈利·波特电影”,很多人的答案会跟我一样——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 为什么它是最好的哈利·波特电影?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
“囚徒本徒”小天狼星 一、从童话幻想到成人世界 比起前两部,《阿兹卡班的囚徒》的画风明显偏向阴冷、惊悚,这从反差极大的海报色调就能看出来。 虽然它的分级与《魔法石》和《密室》一样,都是PG(家长指导观看),但片中摄魂怪的形象、小天狼星首次以黑狗形态出场的场景,以及危险来临前的氛围渲染,都已经明显瞄准了成人受众。 在整个系列中,《阿兹卡班的囚徒》是一个从童话幻想走向成人世界的过渡。 这首先体现在导演讲故事的方式上。 前两部的故事是典型的童话模式,先用光怪陆离的想象力构建一个魔法世界,再在一番冒险后点出故事主题。 比如《魔法石》结尾,邓校指出,菜鸟哈利之所以能战胜奇洛教授,是因为爱: 而《密室》结尾,他又直截了当地向哈利解释,为什么他会被分去狮院而不是蛇院: 这些点明主题的对白,基本没有留给观众自行思考的空间,对未成年人来说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说,前两部电影就是标准的“儿童文学改编作品”。 但是到了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故事就不这么讲了。 邓校出场时,就先甩出了一句高深莫测的名言,让人听完不明觉厉: 说这话的同时,他还露了一手。 这个细节在小说中没有出现,是电影对原著的重要延伸——它暗示了之后的剧情走向,都会围绕“光明和黑暗”这组意象展开。 导演阿方索·卡隆特意在片中插入了几个有关光明与黑暗的原创剧情—— 开场时,哈利偷偷施咒用魔杖看书,险些被姨夫抓现行; 哈利跟着卢平教授练习“呼神护卫”时,卢平曾把熄灭的蜡烛重新点燃; 还有哈利拿到活点地图后,违反禁令去寻找小矮星彼得的场景,也是暗黑走廊里的“荧光闪烁”。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伏笔,在影片的高潮处得到了呼应—— 哈利心心念念等待的拯救者并不是父亲,而是他自己,此刻的他终于明白如何用“光明”去战胜内心的“黑暗”。 这时候回想开头邓校的那句“把灯点亮”,便会发现整个故事是一个首尾呼应的闭环。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显然迎合的是成年观众的思维模式。 二、从小说到电影 很多人认为第三部好看,是因为《阿兹卡班的囚徒》是一部“更电影的电影”。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不仅提取了小说精髓,还处处凸显出电影的视听优势。 影片开场,依旧从“女贞路的苦逼生活”展开,看过小说的小伙伴都知道,哈利在姨夫家的待遇不是一般的惨。 这段“把姑妈吹上天”的情节,在小说里占据整整一章,哈利和姑妈之间的矛盾积攒了一个礼拜才爆发。 电影删减改编后,导演巧妙地把“哈利的苦逼”和“姑妈的挤兑”融进了一场戏中,通过构图呈现出尖锐无比的人物矛盾—— 比如姑妈进门后发现了站在门口的哈利,瞬间一脸嫌弃;而此时哈利的旁边,正放着一张表哥达力的肖像照,两者形成了对角线构图。 照片并不是随便放在那里,而是为了与下一个镜头形成呼应—— 姑妈上一秒对哈利百般嫌弃,下一秒就去拥抱达力,镜头的焦点也从画面右边移动到左边,对应了前面的对角线构图,从视觉上强化了哈利在姨夫家的遭遇。 之后在饭桌上,姑妈数落起哈利的父母,哈利独自在厨房背对德思礼一家的镜头,更是凸显出他的处境,为他之后的暴走做情绪铺垫。 从这两处情节,观众就能很快代入主角寄人篱下的那种憋屈和愤怒。导演虽然对小说做了删减,但却准确保留了必要的情节。 片中另一处精彩的镜头,在后半段的穿越部分——赫敏利用计时器,带哈利回到几小时前,去拯救小天狼星。 这部分的转场,镜头随着奔跑的主角穿过了巨大的时钟延伸到窗外; 完成拯救任务后,镜头再次穿过时钟,回到了医院病房。 这两个镜头也并非单纯为了炫特效,而是配合秒表计时的音效,强化了“时间”这个关键要素,让画面始终为叙事服务,并且增强了剧情的紧迫感。 此外,导演阿方索·卡隆还在片中施展了他最擅长的技能——长镜头。这是他最具作者性的一个创作手法,在他的商业片、文艺片作品中都能看到。 在导演看来,长镜头的功能就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不知不觉随着镜头身临其境。 《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有这么一个长镜头,哈利与韦斯莱一家汇合后,韦斯莱先生专门找他单聊,提醒他小心越狱出来的小天狼星。 这个镜头开始时,哈利还位于人声鼎沸的环境中,但随着谈话的深入,哈利慢慢跟着韦斯莱先生,来到了僻静的角落,最终镜头只落在哈利一人身上。 这段戏的重点虽然是两人的谈话内容,但导演还是通过长镜头的调度,向观众暗示主角之后面临的险境,这次的反派虽然不是伏地魔,但需要他独自面对。 同时,这个长镜头也为之后的剧情反转埋下伏笔,小天狼星在前面看着有多危险,在后面就有多让人心疼。 三、从“大难不死的男孩”到“救世主” 如果让哈迷们选出小说里最喜欢的人物,估计小天狼星会与斯内普不相上下。 第三部小说里,有一条尤其关键的支线剧情,就是哈利一直为监护人的签字耿耿于怀。 为了能顺利和小伙伴们一块去霍格莫德村,他先后求过姨夫、魔法部部长、麦格教授,但都没如愿。 监护人的签字,其实象征了哈利最渴望的亲情与归属感,而唯一能给他这些的,就是小天狼星。但作为教父,小天狼星承担了太多责难。 在电影中,小天狼星和哈利之间的亲情线,也全都融进了一场戏里。 这场戏基本仰仗加里·奥德曼的演技—— 把哈利一行人引入尖叫棚屋后,现身的小天狼星一脸可怖,像个杀红了眼的大反派, 被哈利“寻仇”时,他越发显得癫狂、神经质, 然而等剧情出现反转,小矮星彼得现形后,小天狼星愤怒到歇斯底里,哈利这才明白,所有人都误会了小天狼星。 等到终于有机会与哈利独处,小天狼星紧张到不敢直视,显露出一丝“缺席父亲”的不安与愧疚, 而作为阿兹卡班的逃犯,他又对自由的生活无限向往…… 这场戏相对于原著来说,同样删减了不少,但小天狼星身上背负的一切,依然被精准地诠释了出来。 也正是从《阿兹卡班的囚徒》开始,加里·奥德曼在中国哈迷的心中,多了一个亲切的昵称“狗爹”。 可以说,从改编策略、叙事模式、特效技术,还有演员表演,《阿兹卡班的囚徒》都在极尽还原小说的精髓,而导演阿方索·卡隆也没有因为电影的商业属性,完全牺牲掉自己的作者化创作。 电影里值得细品的有趣细节,其实还有不少,比如哈利上课时被同学坑,成了第一个接近巴克比克的“小白鼠”,罗恩还使劲往前推了他一把; 比如罗恩和赫敏这对cp,也是从这部开始出现明显的“狗粮预警”; 比如影片结尾,乘着教父送的火弩箭,哈利终于“开心到模糊”…… 也许在不久之后,我们真的能等到“哈利·波特”系列相继重映的好消息,在银幕上重温《阿兹卡班的囚徒》里那些精彩的瞬间。 希望能像小说里说的那样,这会是一个比去年好得多的夏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