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20-05-17 10:40 |
处方流转其实是个老话题,早就有很多讨论。处方流转同时也是个很虚的东西,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到的人更少。
我为何要再来谈一谈这个话题呢?
因为最近大量接触了做处方流转的各个组织机构,包括不限于医院、医生、商业公司等,又把自己之前陈旧的知识做了一次更新。
本着要积极为行业做贡献的想法,现有的更新要及时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来定义一下,本文所讨论的「处方流转」指的是大的、宏观的、更泛层面的处方流转。
上一篇写到了「处方流转」的关键因素,本文继续来详述一下「处方流转」的4种模式。
模式概述
基于跟多家医院、多家医疗科技公司、多名医生等等信源的采访,我最新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处方流转」主要有几个模式:
整体切入模式,如国药、上药、华润、海王等。 互联网平台模式,如微医、平安好医生等。 医院主导模式,各地医院基于互联网医院开展的院内配送等业务。 化整为零模式,通过额外业务作为抓手,曲线救国,把医疗组织整体的线下处方一点点拆解搬到线上。 1. 整体切入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对象以大型央企的商业公司为主。
在医院院线药品线,本身就是这些大型商业公司来把持着医院的药品供应,华东上药、江苏南药、北方(华中、西南、西北)国药、山东海王等等。
随着4+7带量采购、零加成、省平台集采等一系列政策,药品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已经不是利润中心了,反而因为有着药学部、采购部、仓储运管等等的投入,在账面上是亏损的。
根据我对某些公立医院的调研,基本每销售100元,医院要亏5-7块钱。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公司挺身而出,仗着之前就跟医院在药品整体合作的基础条件,把医院的零售也接过来,从而整体切入,把医院的处方从线下整体的切到自己的平台。
因为自己有着完善的供应链,在「处方流转」的整体关键因素全部具备,所以在某些公立医院,这种模式深受欢迎。
几个大型商业公司也因此受益匪浅。
优点是简单易行,对现有利益格局动摇不大。
缺点是这些商业公司很难沉下来做用户运营,不容易带来额外增长,也缺乏额外的增值服务。
2. 互联网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对象以互联网公司为主。
因为互联网企业很难进入医院,民营商业公司在药品上很难进入院线。
所以,这两类公司另辟蹊径,从C端或药店端展开处方流转。
类似微医、平安好医生等公司,拼命做大C端流量,让这些C端流量在其互联网医院的平台上做诊疗,通过其平台签约医生来生成线上处方。
虽然,这种方式产生的处方一般比较离散且长尾,但胜在流量大,流量大的话,处方量也有可能比较大。
类似九州通这种企业,拼命在药店端展开工作,把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入驻到药店,同时自己也做C端,患者从其平台或药店均可拿到处方,从而完成一定程度上的处方流转。
优点是模式简单,只要把互联网医院那套流程搞清楚,并且拿到牌照就好。
缺点是竞争激烈,做C端流量很困难,盈利也较困难,供应链环节互联网公司不好解决。
3. 医院主导模式
医院主导的模式,就是医院自建了互联网医院,然后通过自身的品牌和同患者建立的信任关系,让患者关注其公众号,使用其互联网医院。
复诊患者在医院的公众号上,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完成线上诊疗,医院开出线上处方后,患者可在线支付,通过签约具备药品配送资质的物流厂商,如EMS、顺丰等,物流公司到院药房来取药,从而实现院内配送,患者可在家获得医院的药品。
因为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有其自身特殊的优势,在跟医保的对接上,是很容易拿到医保线上支付能力的,通过医保脱卡支付、医保线上接口等方式,实现患者在线上的医保支付。(含医保个人支付和医保统筹支付)
这类方式,也是某些医院正在做的,或已经做到的。
优点是患者信任医院,流量好做。缺点是医院不会运营,一般都需要第三方公司来额外做代运营。
4. 化整为零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走B2B2C的互联网企业。
此类互联网企业通过某种切入点进入B端医疗组织机构,进入后,一定也会好好经营医院的某些业务,但它们跟医院直接谈处方流转时是很困难的。
医院很难把处方流转完全交给一个从未在药品上合作过的商业公司,这里面的利益格局、信任关系都很难被重塑,这类公司向整体接管医院的处方权是非常难的。
那对于这类公司,如果想做处方流转的话,它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认为应该就是走化整为零的模式。
也就是围绕药品给医院提供一种给其患者的服务,如一系列药事服务等。
基于这个服务,去得到医院的认可,然后医院会做出接入,C端流量通过这种接入也会比较零散的上来,从而实现医院处方较零散的上来。
优点是在这些企业现有的资源优势下,是最好的出路。
缺点是流量上来不会快,另外流量的产权问题也要好好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