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20-01-14 09:52 |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神机妙算孔明,英勇神武关云长,和末代枭雄曹孟德等,苏东坡也在诗中感叹过,当年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孙权能在这样的时代脱颖而出,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让其对手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生儿子就要生他那样的,可见他是十分优秀的一代枭雄——富有智慧,善于谋划。但是也有不少人,评论他说薄情寡义,为什么这样的批评,一直依附在他的身上,而洗刷不掉呢? 首先,吴国的建立离不开他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前期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如果不是孙策意外被刺杀,这皇位是否能轮到孙权坐,结果并不是很明朗的。[attachment=2032056] 此外,当时的传闻甚嚣尘上——说他和孙策感情很好,经常跟随孙策外出打仗,孙策还经常同他推心置腹说,江山以后与他共享,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来二去就埋下了孙权野心的种子。 孙策待他这样真心诚意,出于让弟弟继承皇位名正言顺的考量,被刺后那么危急的时刻,还不忘对心腹说让他继位。而孙权登基后追封父亲为皇,尊为始祖;孙策仅为王,王与皇之间的区别,不需要笔者赘述了吧?也怪不得有人说他薄情寡恩了。 那么孙权到底为什么,要留下一个“忘恩负义”的把柄呢? 我们先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分析,一下孙权这么做的原因。首先,孙权是孙策的弟弟,按理来说皇位继承,早就是遵循父子相继的原则,但此时孙权是按孙策的遗命,兄终弟及成为皇帝的。[attachment=2032057] 孙策死前决定让孙权,继承皇位也是想了很久的,也算是对羽翼未丰的儿子的保护。这个时候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走向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孙策的儿子,一旦追封孙策为皇,孙策的儿子也成为继承皇位正统,这既是给自己埋下危险的种子,也不利于儿子孙绍顺利继位。 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谁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打下的江山呢?谁会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因为内部纠葛重新分裂呢?那前头孙坚和孙策不就白忙活了吗?所以为了让自己,这一支血脉永久为皇,孙权也不得不、必须封孙策为王。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孙策和孙权的名字,对他们的兄弟好像都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当时他们的兄弟孙朗也算一大威胁。假如孙权真的把孙策追封为皇,意味着他承认自己继承皇位,采取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这不就给了孙朗也想当皇帝,试试的名头吗?难道孙朗不会想:孙权是从兄长孙策手里拿下的皇位,我凭什么不可以?为了保持皇位,还是按照父子相继的原则轮换下去,孙权必须封孙策为王。[attachment=2032058]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宗庙祭祀制度—— 据古代文献所传,天子配享七庙,诸侯配享立五庙,大夫配享三庙,士配享一庙,庶人无庙,数字的递减是一目了然的。后世也以这个标准,来区分血缘亲疏和血统高低。始祖居于宗庙的最中间的位置,子孙后代分别列于左右两席,右边为穆,左边为昭。 更具体的根据血缘亲疏,和血统高低标准的划分是:始祖为穆,始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为昭;始祖的第三代继承者再次为穆;始祖的曾孙继承为昭。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则,那就是父子必须一为穆一为昭,父子不能列在同一列;但是祖孙必须一直保持同列的队形。这个时候有件事情就很清晰了,那就是如果父子同时被尊为皇帝,但如果后面遵循的是兄终弟及,就会打破严密地昭穆次序。[attachment=2032059]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孙权面临的问题,如果追封孙策为王,昭穆序列是符合传统的父子不同列,和子孙同列的标准的。但是如果追封孙策为皇,昭穆序列安排就不符合,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规范了。 不能不说孙权追封孙策为王,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再者追封孙策为皇,很显然,孙策的儿子会对孙权的儿子孙绍造成威胁,不利于国内皇位继承和平过渡,很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国不成国,从而竹篮打水一场空,血都白流了,头颅都白抛了。这应该是孙氏家族不想看到的。[attachment=2032060] 还有一句话很耳熟,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孙权薄情寡义的名声,也离不开司马炎的衬托啊。因为司马炎追封了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亲。难道他就没有让自己的血脉,永远继承皇位的野心吗?怎么可能,再没有比当皇帝的人权力欲望更强烈的人了。那么他为什么敢追封伯父为皇帝那?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自然不用担心继承权的问题。 所以孙权薄情寡义的名声的来由是很多的,虽然孙权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也确实是形势所逼。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从表面去分析一个历史人物,要努力挖掘背后的真相,才不至于失去公允,才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真正的谋生之道和大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