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澜在青岛。 少青时一次旅行,在沧州上了一回青岛至北京的40次直快列车,有了一个青岛情结,就再没放下。 有情结就有牵挂,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网上浏览青岛是经常的。甭说,还真牵出了不少新知。比如:当初向德国政府提议占领青岛的,是在青岛实地考察数年的德国著名地理学家、“丝绸之路”概念提出者李希霍芬;德国人是把青岛作为“样板殖民地”兴建的,先土地勘测,再完成城规后,才以总督府为中心,放射性展开全面建设;特别重视城市绿化,专门引入法国梧桐等,八大关绿化“一关一路,一路一树”;早期青岛深受沈从文、巴金、闻一多、郁达夫、老舍、梁实秋、萧军、萧红等一批文人青睐,是个文人扎堆儿的地方,简直就是现代文学创作基地…… 两年前一次网游青岛,偶见一个俩字石刻,好字好意。不巧,忽有急事,全抛脑后,待日后念起,竟毫无头绪。此前虽三次来青,且第一次来就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刻脑子里,但无论怎样地搜肠刮肚,仅有模模糊糊“八大关”影子,隐隐约约“石碑”形状,影影绰绰“蓝色”字迹,恍恍惚惚“上下”排列。于是,“八大关石碑”、“青岛石刻”在“百度”、“搜狗”搜遍了天,看花了眼,结果更茫然。 “全国名家看青岛”活动一进酒店,就预感“俩蓝字石碑”或马上有解,一种喜悦在心里升腾。可一番左问右问复问转问,被问者又思又想后,都是摇头“没听说”“不知道”,我的心也凉了半截儿。 第二天下午,见到青岛导游,希望又生:“当地通”大都“通当地”。李导想得时间比别人更长,回复得也更细,终归还是“没有”。 导游问导游,问啥啥都有。接下来,我亲眼见证了奇迹的发生。李导不知便问高导,高导想了想:“八大关只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石刻,没有您说的石碑。崂山海边有个‘翠澜’石刻,绿字,从右至左排列,一个叫蔡省庐的青岛老书画家的字”。高导话落,我喜出望外,虽然我不知道,但您说得对不对我知道。“翠澜”,有点印象,很像我记忆中的俩字, 对,就是它! 翠,《说文》解“青羽雀也。从羽卒声”,颜色幽绿像翡翠。翠者翠微,即青翠掩映的青山;澜,大波为澜,形容海浪波澜壮阔。“翠澜”二字,将崂山太清湾“山入海中,海侵山下”、“一山镇海,万象归怀”的独特山海景观和磅礴气势形状的恰当精妙:崇山峻岭之“翠”与波澜壮阔之“澜”交响,大山与大海相亲,“海上名山第一”由此得名。 那天,站在太清湾海岸,欣赏半没于海水中的“翠澜”石刻。波浪跌宕起伏击石溅玉,“翠澜”随潮起潮落时隐时现。此时此刻,远望碧波千倾,回首崂山苍翠。我的心,也荡漾在波动的“翠澜”里。 □于文岗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