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9-11-17 08:09 |
赤壁之战,刘备无疑是最大的赢家,拿下了半个荆州,从此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资治通鉴》 那么为何曹操会放着刘备这个软柿子不去捏,而去搞孙权呢? 很显然,这里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刘备实力相对弱小,难入曹操法眼啊!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赤壁之前的局势还远不算是三方鼎立,当时的刘备只不过是依附于荆州之地,本身并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据点。而在之前他被曹操一路狂揍,基本打一次输一次,连老婆孩子都曾被人家俘虏。所以曹操不是太看得上刘备这点儿势力。
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而且在此之前曹刘已经有过一番交战,不过在刘备战争中的表现着实有点狼狈。就算是在后期拿下了夏口作为根据地,不过这里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面积不大而且无险可守,从发展上来看对曹操根本构不成威胁。 反观东吴那边,坐守天险加上精英的水师部队,孙氏家业又经营了三代之久,谁才是最值得曹操兴师的一方?但凡军事战争必定是先攻打强势力,而弱小势力必将土崩瓦解,出于这样的考虑,曹操并没有先打刘备,而是先打江东。所以在曹操看来,那个时候的刘备可以放上一段时间,而孙权是绝对不可以在容忍了。 刘备虽然偏弱,但是它却有东吴作为天然屏障。从当时的地图来观察,欲取夏口必须借道东吴,那么东吴可能把这个人情送给曹军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孔明在游说联盟时别的建议并没有给出多少,但是对于双方利益的关联性却阐述的非常明了,主旨意思就是夏口失则东吴亡,孙氏权衡利弊以后才选择了结盟抗曹。 所以在曹操的视野里,孙刘是都要除掉的,但是最省事的方案就是拿下东吴然后顺道收了刘备。而且他在进军东吴的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攻打,他最希望的还是对方主动投诚,开战前期曹军做了大量夸张的宣传,把兵力渲染成八十万的数量。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 这种“宣传”战略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是对方军心动摇无心再战,第二是让孙吴政权感到更大的压力。进而完成了跟刘备的结盟。 当然了,在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实际上魏国还是采取的一个先吴后蜀的原则。 这主要是一个地理原因,蜀国虽弱,但强在地理优势,汉中一直是易守难攻,就连三国后期强弱两极分化之时,魏国二十万大军攻打剑门也无功而终,不得不偷渡阴平这个无人区。相对来说,东部的合肥一线攻守形势相对平衡,只要以合肥为据点,在徐州、淮南、扬州一带屯兵就会对东吴首都建业形成有效威胁,虽然有长江天堑,但比蜀国汉中北境的崇山峻岭要更容易征服。 因此这一线两国的争夺很多,魏国南部边境线与吴国接壤的更多,因此两国的博弈也更为频繁。若魏国吃掉吴国,从荆州进攻蜀国的涪陵、巴东一线就比从汉中进攻容易的太多。 而从吴蜀联盟的稳定性来看,两国根据国策指定的战略布局,向荆州之地的争夺向来都很激烈,曹操在襄樊一带、江夏北部地区布防重兵,坐观时变就是上策。本来就强于蜀国的吴国也最有可能吞并荆州,后来结果也确实如此,只是曹丕的反应慢了半拍,也就没有捞到好处。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不可能坐视吴国壮大,夷陵之战后吴国的疆域甚至比魏国还大,任其发展的话,魏国的优势将在此消彼长间慢慢消亡。 而且在东线作战中,蜀国是无法派兵援助的,如果救援必须得让蜀君进入吴境,吴国是不会同意的。正如后来蜀国成都被围一样,永安的罗宪也不敢放吴军进蜀国境内救援,导致罗宪所部还得做布防东吴的工作,无法抽身回援成都。 因此魏国没有先消灭刘备的原因在于,前期没把刘备当回事,后期又不能没有蜀汉对东吴的相生相克,于天下形势来看,吴强蜀弱的局面对于魏国来说必须要先遏制吴国。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战略下,蜀国最终还是第一个被灭的。没办法,那时候的蜀国已经是穷途末路,没有一战之力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