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的首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高峰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就当前我国近视防控中的痛点、重点以及难点发表主旨演讲,引发与会者热议。 53.6%,这是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防控形势严峻。”王宁利说,事实上,近些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王宁利认为,这与公众对近视的危害认识不足密不可分,“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戴上眼镜,近视问题似乎就解决了。殊不知,近视本身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高度近视,可致残致盲。”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8部委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设置了一些考核指标。对此,王宁利认为,除了要关注近视发生率等指标外,还要重视近视人群中近视度数的分布变化。“如果低度近视者增多,而中度,尤其是高度近视人数降低,也是防控效果的体现。”王宁利说,约80%近视的发生,由外界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是可防可控的,因此,要抓住这一部分关键人群,将近视患病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王宁利坦言,当前近视防控的痛点在于“学生减负”与“升学压力”之间的取舍,“换句话说,要学会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就眼球发育而言,3岁是关键期,3岁~12岁是敏感期,12岁~18岁是可塑期,18岁以上则进入稳定期。目前我国乃至亚洲国家的教育制度,3岁~18岁恰恰是学业压力最重的时期。数据显示,我国29%的学生每日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67%的学生不足2小时,73%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达标,课后作业时间和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这既是痛点,也是难点。”王宁利表示,此外,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身,学业压力集中,而欧美国家普遍采取考试分数、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三合一”的方式,“因此,建议要将身体素质考核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王宁利表示,近视防控也要找准干预靶点,目前已初步探索了近视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另外,通过筛选找到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或关联蛋白,从而找到防治近视的最佳位点。 会上,湖北省鄂州市市长刘海军介绍了该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通过实施学生近视防控教育行动、学生学业负担减轻行动、视觉环境达标行动、阳光体育行动四大行动并抓好筛查、保健、医疗3个环节,2018年该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为48.5%,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