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这部8.1分的纪录片说,2050年人类将和充气娃娃结婚[32P] --]

武当休闲山庄 -> 娱乐影评 -> 这部8.1分的纪录片说,2050年人类将和充气娃娃结婚[32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19-06-25 16:58
最近这些天,我给大家分享了不少科幻作品。
从网飞的《黑镜》到《迷你黑镜》短剧,再到末日题材的脑洞片《吾乃母亲》。
说巧也不巧的是,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元素。
甚至可以说,在近些年的科幻片中,人工智能主题已经成为了一大主流,其中也诞生了不少口碑爆表的神作。
比如去年的小成本惊悚片《升级》,今年的《爱,死亡和机器人》等等。
总的来看,这些作品虽然设定、风格各不相同,但论其故事内核,其实都是在向我们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其一,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总有一天我们会制造出足够多、足够智能的机器人,如果它们集体失控怎么办?
其二,就算它们足够安全,人类又真的能和机器建立情感吗?我们真的可以接受机器人,成为社会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员吗?
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问题听上去有点空中楼阁,毕竟我们并非活在科幻电影中。
但事实上,在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很多看似遥远的“科幻设定”都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变成现实——
比如,2年前曾有专家预测,电脑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
然而Alpha Go一转眼就做到了。
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大卫·利维,还预言在2050年前,法律将承认人类和机器人的婚姻。
这意味着30年后,你的孩子就有可能会和一个机器人结婚。
听上去是不是挺不可置信的?
但现实,有时候比预言还让人跌破眼镜——
大约10年之前,韩国的一个科研小组就已经开发出了为机器人创造基因组成的方法。
目前他们的研究方向,是找到一个方式使机器人基因与人类基因实现融合。
一旦这个技术实现,意味着人类和机器人生育后代将成为可能。
可以说,如今科技的发展,已经开始不断逼问人类存在的本质。
不论你是否意识到这点,它都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趋势。
而最近,腾讯刚刚上线了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它聚焦技术发展的前沿,通过展现当下的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了人类未来生活的改变——《明天之前》。
准确来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剧集。
全剧一共四集,每集探讨一个不同主题,包括——
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如何看待正在到来的永生科技,以及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的问题。
从主题就不难看出,这部《明天之前》突破了纪录片大量关注历史和边缘题材的窠臼,转而通过对现实技术的展现,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思考和关照。
为了完成这一系列宏大的选题,影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因此,出品方腾讯新闻找到了英国奥斯卡获奖团队Grain Media共同完成制作。
摄制组走访近20个国家,拍摄了包括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相关行业代表人,尽可能直观地为我们呈现了那些“今天已然发生”的悄无声息的变革。
其中,第一集所聚焦的主题,就是“伴侣机器人”。
说到智能机器,其实它们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
诸如手机、电脑之类的设备,对很多人来说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但迟早,智能机器会以一种更“限制级”的方式出现在这个社会里,那就是伴侣机器人。
你可以接受机器人作为伴侣吗?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摄制组来到了美国加州一个叫做Abyss Creation的公司。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在现有技术下,一个伴侣机器人从外观到智能,究竟能仿真到什么程度。
这家公司从前是生产情趣玩偶的。在一次给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无意间打开了新思路。
如今,经过20年的研发,他们成功将AI技术与硅胶娃娃相结合,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投入使用的AI伴侣机器人“哈莫尼”。
从外观上看,哈莫尼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做工细致。
她皮肤细腻,表情丰富,触感柔软,甚至还能模拟人类的体温。
从系统设计上看,哈莫尼可以通过一款手机app与人类进行互动。
一旦“上线”,她不但具备Siri的智能,而且还有多种性格设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设置。
为了测试哈莫尼的情感互动水平,主持人曾宝仪还带上自己的堂弟Gary,与机器人进行了一场“模拟相亲”。
可以看到,哈莫尼对于Gary的种种问题不仅对答如流,而且在不同性格的设定下,她也会做出全然不同的反应。
她甚至会冷不丁说出一些莫名有哲理的话,让人应对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伴侣机器人并不像很多人默认的那样,都是女性。
这家公司也同样研发了男性机器人,以瞄准女性用户市场。
男性 伴侣机器人“亨利”
它们不仅仅是解决生理需求的工具,在AI技术的加持下,也承担起了陪伴的责任。
而且目前来看,伴侣机器人投入市场,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然而,让智能机器进入人类最私密的情感领域,甚至挑战传统的家庭结构,这一举动将面临的阻碍绝不仅仅是技术,更多来源于伦理方面。
比如,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就坚定地抵制伴侣机器人。
在她看来,作为一种色情商品,伴侣机器人的本质是“把人当做财产”的文化;
而作为一种情感陪伴类产品,它们也会带来“使人逐渐丧失人性”的危险后果。
因为在人类的情感活动中,“陪伴”不仅意味着相互学习、交换经验,也意味着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些并不是娃娃或机器人能够取代的。
对于这种观点,Abyss Creation公司的创始人则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伴侣机器人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伴侣,而是提供另一种选择。
对那些无法或者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来说,机器人会成为帮助他们抵御孤独的选择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现这些对立的观点时,影片并未流露主观态度,而是使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正反两方的发言穿插播放,从而达到一种“辩论”的效果。
而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
一方面,它使影片节奏更激烈,观众更容易被代入;
另一方面,无论支持还是抵制伴侣机器人,辩论的双方都能实现逻辑自恰,在了解不同观点的同时,观众不由自主就会产生自己的思考。
除此之外,摄制组还采访了几名伴侣机器人的支持者,试图探求他们出于什么心理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些受访者包括情趣玩偶用户、伴侣机器人试用者,以及普通路人等等。
他们有人是因为在现实中情感受挫,厌倦了与人交往,从而将兴趣转向玩偶;
有人则发现在陪伴的过程中,自己真的会对机器产生感情;
还有人表示,自己只是“更喜欢一个人生活”,所以机器人相比人类会是更理想的伴侣……
虽然很多言论当场就让主持人感觉震碎三观,但影片却始终保持理性态度,没有对任何一种观点加以评判。
事实上,这种问题本身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当摄制组最后找到人工智能专家大卫·利维时,他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论支持与否,它都会发生。因为我们几乎已经生活在了机器人时代的前夜。
如何去应对即将到来的时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认真考虑的。
正如曾宝仪在采访中所说,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代表我们不用去思考。
因为纪录片中涉及到的四个主题,其实全都是关乎“选择”的,而我们的明天究竟会变成怎样,就是由所有人的共同选择决定的。
因此,尽管谁也不知道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谁都会说“历史的洪流并非个人所能扭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断付出自己微小的努力,将未来变成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一个人与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地方。
我想,这也正是影片取名“明天之前”的真正含义——明天很快就会变成今天,但对于身处今天的我们来说,一切都还为时不晚。

smen 2019-06-25 20:19
这个议题不新鲜了

至尊狼王 2019-06-26 00:07
这个也就是无稽之谈罢了。

hotant 2019-06-26 09:08
未来有太多未知的变数

suohan888 2019-06-26 15:2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查看完整版本: [-- 这部8.1分的纪录片说,2050年人类将和充气娃娃结婚[32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