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刘备仁义的讨论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关于刘备仁义的讨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学会弯腰 2019-06-20 07:50
本帖以刘备的十一个事件,四个策略来抽丝剥茧,看刘备仁义的问题。
补充一下:我目前对于三国人物的排行是一曹操二刘备三周瑜,之后不说了。
我对刘备是十分敬佩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生不气馁,终成大事。
一个不仁义的刘备并不是我所厌恶的刘备,一个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仁义的刘备或许才是真实的刘备,才是能成大事的刘备。
就像曹操没人说他仁义,但现在喜欢曹操的人越来越多。
若是一个真正仁义的刘备,他在三国乱世是成不了大事的。

事件一  刘备举义兵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刘备还有一些其他初期起兵行为。
刘备虽然出身皇室,但是家世贫寒,不过他对天下大义还是有感觉的
这事可以说是仁义的义的体现。当然这也是刘备不甘于处于社会底层,想往上爬。

事件二  刘备遭刺杀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刺客不刺刘备,其实并不一定能说明刘备仁义。
我有两个疑问
一.刺客若是知道刘备仁义,那又为什么要拿刘平钱财去刺杀呢?
二.刺客会不会又想拿钱,又不想承担刺杀责任而被追杀呢?
虽然三国志说这件事可以证明刘备得人心,我是觉得有些牵强。
不过刘备当时得人心,那肯定还是准确的,主要是依靠事件一。
事件二和刘备的仁义关系并不大。

事件三  刘备得徐州
“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从魏书八和上述,其实都没有看到陶谦明确把徐州托付给刘备。只是说刘备能安徐州。
安徐州不等于要把徐州给刘备,陶谦是不是真的想把徐州给刘备是存疑的。让儿子当州牧,让刘备当将军不也可以吗?
而陶谦死了之后,也不是说得陶谦遗命让刘备领徐州,而是竺率州人迎先主,可以说是徐州的人愿意让刘备领徐州。
这个过程中,刘备是否就是完全被动,我觉得也是存疑的。
就像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被动的吗?
之后三让徐州,这个么,就是个姿态。
但也要说不是刘备在之前打出了点名声,这事也很难完成,也就是得徐州和事件一关系很大。
但说是刘备的仁义感动了陶谦等人,从而得到徐州,其实不是太成立。

事件四  刘备叛曹操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刘备投曹操,曹操其实对刘备有恩无怨,帮刘备打吕布(当然只是报仇没有把徐州还给刘备),帮刘备弄回妻儿,帮刘备升官。
但刘备背叛了曹操,当然刘备也有了他的道理,他用天下大义代替了自身的小义。
但这个天下大义,在刘备加入衣带诏的时候,他是否满脑子都是匡扶天下呢?
我们都知道三国有雄心的人不多,大多数的军阀只有守土之心,没有进取之心。
而真正有雄心的人可能就三个,曹操,孙权,刘备。
也就是一个对天下有雄心的人,而且我觉得在衣带诏之前刘备应该已经有了这个雄心的萌芽。
加入衣带诏会不会更多的是为了刘备摆脱自己的小义呢?
因为在曹操手下打工就没有可能去争夺天下
而之后刘备背叛曹操的导火索也是衣带诏的曝光。
这个事件有体现刘备的义,也有磨灭刘备的义的地方。
大义小义如何看待,大义的成分如何看待,这个见仁见智。

事件五  不夺荆州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先主曰:‘吾不忍也。’”
一句我不忍也,貌似充分体现了刘备的仁。
但不得不说诸葛亮还是太嫩了,也可能自此刘备集团的军事决策就和诸葛亮无关了。
曹军大敌当前,却让刘备这点人去攻城,即便攻城成功就能荆州可有?
即便荆州可有,以现在混乱的荆州可以抵挡曹操?
若是按照诸葛亮的方案,估计刘备就没机会东山再起了,也就和称帝就无关了。
以老江湖刘备,不可能说对此没有清晰的判断。
一句我不忍也,我觉得就是不想和诸葛亮多说,你不懂,我也不和你细讲。
一句托词就过了
若真是不忍打同族,那之后打刘璋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托词远大于真实想法。
若就是要觉得刘备仁,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见仁见智。

事件六  民众随刘备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这件事一直被认为是刘备的仁义导致襄阳百姓愿意和刘备一起出逃。
但仔细来看,刘备过襄阳,虽没有打刘琮,但是做了一件事,呼琮。
先呼琮,再有了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有这个先后关系。
呼琮,不知道大家会觉得刘备会怎么呼。我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刘琮不让刘备入城,所以刘备是在城下呼,这个是很大声的,除了刘琮,也会有很多其他人听见。
第二,刘备的内容不外乎把曹操来了的情况说的很糟,把一起抵抗或者一起逃亡说的更有希望。
有一些传统说法是襄阳百姓不顾危险也要随刘备出逃,说的像是要和刘备一起赴死一样。
我是江阴人,大家可能听过江阴八十一日。江阴全民踞城而守,以17万百姓挡住清军24万人,杀清军三位王爷,十八名大将,士兵7.5万人。
我觉得若是襄阳百姓真的是慷慨激昂,愿与刘备一同赴死,那刘备不必出逃,十几万百姓能出城,刘备在百姓的帮助下也能入城。
以十几万众志成城的百姓和刘备的指挥,曹操别说就是个先头部队,全军主力来袭,都能挡下。
所以说百姓绝不是说要和刘备一起赴死,而是要和刘备一起逃亡以求生路。
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三个字,活下去!他们以这个原点去考虑问题。
处于曹操大军压境的压力的襄阳百姓在听到刘备呼琮的内容之后,很容易出现一些觉得跟着刘备会比呆在襄阳更安全的人,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会选择出城,而一旦有人出城就会引动更多人的跟风,盲从性就产生了。
若是刘琮还让人阻拦民众出城的话,那情况就会更加混乱,民众出城的意愿反而会更加强烈。
就像传染病,感染的人越多,传播越简单。
但其实民众少考虑了一些问题,曹操虽有恶名,但曹操屠戮百姓都是有原因的,徐州是为父报仇,其他地方则是因为据城死守。
荆州没怎么抵抗就投降,曹操并不会大开杀戒。而且看历史,除了误伤刘备带走的民众,曹操也的确没有屠戮荆州。
襄阳民众并非主动跟随刘备,而是刘备在襄阳城下大呼小叫之后才跟随刘备的。
百姓的主要目的不是说看刘备仁义所以愿意跟着刘备,而是想出逃活命。
而民众出城这事,刘备是呼琮的目的之一,还是呼琮的副产品,这个很难说。
人口也是重要的资源之一。
若是有心为之,那刘备非但不仁,反而很残忍自私。
因为荆州主动投降,曹操应该不会滥杀无辜,也就是不会大规模屠杀,甚至不会杀人。
而百姓跟着刘备出逃反而危险,毕竟曹操肯定是要追杀刘备的,到时大规模误伤无辜的可能性非常高。

事件七  当阳之战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襄阳百姓跟随刘备之后,刘备不愿意丢弃百姓,这个貌似又可以说是刘备仁的最好写照。
但此时我们试想一下刘备所处的情况。
民众出城愿意跟刘备走。
若是刘备有心为之,那刘备肯定不会领兵跑了。
若这只是呼琮的副产品,那民众既已出城,刘备跑了那就太失人心了。
而且万一一起跑了呢,不就是实力大增。
即便不能护送民众一起跑掉,曹操追上来了,肯定交战,交战肯定会产生大量误伤,误伤肯定不会怪刘备,而是怪曹操。于是曹操占据荆州人心就不稳,不稳就会有百姓陆续来投刘备,因为刘备得了荆州人心。
这么一想,刘备这一举动,只要自己能跑掉,班底能跑掉,基本就是稳赚不赔的事情。
再说了,刘备带着百姓日行十余里都从襄阳跑到当阳了,我们查看一下地图就能发现襄阳到当阳要200多公里呢。
也就是从刘备带百姓出逃到被追上已经是至少半个月前的事情了,刘备很可能没有预料到曹操会追上他们。
而刘备是怎么跑掉的呢?
蜀书六“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我们一直说刘备是为了保护百姓才和百姓一起走的,但是我们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曹操不是杀人狂魔,荆州投降,曹操不会大开杀戒,百姓留在襄阳反而相对安全。即便出逃只要不和刘备一起走,曹操看见一大群难民也应该不会为难他们吧。也就是说百姓不需要刘备保护。
第二,刘备这点人不足以保护百姓。
第三,曹操杀来,刘备第一反应不是组织力量抵抗曹操,保护百姓,而是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这样看的话,刘备有没有可能更偏向是在押送百姓,而不是保护百姓呢?或者说是运送百姓到他的地盘去。
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刘备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解释一下
要成大事必然以人为本,现在民众跟随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
首先我们看到,刘备的着眼点在哪里,济大事!以济大事来考虑如何对待民众,而不是以民众生死来考虑。
到底是不忍百姓被曹操戕害还是不忍放弃这么多的人口资源。
以此来看,以不忍心放弃人口资源更贴切一些
也就是百姓死活不是他最关心的,而是否能成为他成大事的基础才是他关心的。
刘备的以人为本区别于现在的以人为本,刘备的以人为本的意思是成大事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的意思。
这叫仁吗?百姓跟着他出逃,被误伤误杀多少?

事件八  征西蜀
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张松是一个很关键的人,刘璋的昏招可以说是张松提出的。
而张松早有勾结其他势力的想法。
刘备很高兴得答应此事,打着帮助刘璋的旗号打入西蜀内部。
而刘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帮刘璋干活,所以也没提出什么要求。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而刘备获得阶段性胜利之后的反应如何?
“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可见洋洋得意,丝毫不以这种手段夺取西蜀为耻。
刘璋虽然想让刘备给自己白打工,但是刘璋没有害刘备的意思。
而刘备答应刘璋之时就已经充满了恶意,全盘计划已经了然于胸。
三国里从其他人手里取得地盘的不光彩程度来排一排的话。
刘备夺西蜀可列第一,袁绍夺冀州可列第二。
刘璋请刘备入蜀一直是被称为引狼入室,而这狼就是刘备。
三国里被认为最仁义的刘备却以三国中最不光彩的方式取得了他人地盘,做了狼,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超鲜明的反差。

事件九  称王称帝
“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
曹操于216年称王之后,刘备于219年称王,而孙权则是222年投降曹魏之后被赐吴王。
可见刘备称王还是相对急躁的。也很好得体现了刘备的野心。
但这基本就是自说自话。
当然曹操控制的中央也不会允许刘备称王,刘备若想称王只能自说自话。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曹操没有称帝,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孙权229年称帝。
刘备在曹丕称帝之后,谎称献帝已死,从而自己称帝。
这个过程可谓闹剧。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编造各种谎言,与仁无关,于义有损



事件十  夷陵之战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夷陵之战是221年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动的战争。
这常被认为是刘备重义的表现之一。
但刘备打夷陵之战和关羽的关系,估计也就是个旗号而已吧。
毕竟襄阳之战219年年尾就结束了,刘备真是君子报仇,不怕等啊。
当然也可以说为关羽报仇也需要筹备嘛。
不过有多少人信夷陵之战是为关羽而打的呢?
与仁义都无关吧,只与地盘有关吧

事件十一  白帝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其实说起来没有谁打下天下愿意给别人的,除非自己没子嗣。
刘备对诸葛亮这么说,一种说法是君臣一体,高风亮节。
但也要说还有很多其他说法。
我是偏向于试探诸葛亮。
因为刘备集团里人才真不剩下谁了,也就诸葛亮可以说看起来最有能力,最值得托孤。
而且刘禅能力不足,的确需要一个人来帮他搞定很多问题。
只有把诸葛亮彻底弄服帖,刘备才能无憾得离开人世。
而刘备尚未死亡,周围还有其他人,若诸葛亮回答不当,或许立刻被刘备斩了也说不定。
再说了,之后诸葛亮有用这个遗命去夺刘禅的位子吗?我认为不可能
1.这个只是口谕,没有材料支撑。
2.诸葛亮代刘禅有条件,是刘禅不才,但是诸葛亮提出刘禅不才,即便刘禅的确不才,有多少人认同呢?要核心团队认同刘禅不才,支持诸葛亮替代才能完成吧,这几乎不可能。
3.有大把人肯定不愿意诸葛亮代替刘禅,到时诸葛亮作为权臣,刘禅作为君主,大家都有优势,谁胜谁负还说不定呢。
我估计诸葛亮听到此话,定吓得冷汗直流,当然他的回答很恰当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听到诸葛亮这样的回答,刘备才授命诸葛亮当顾命大臣。
刘备在死之前以没有材料支撑的一个几乎不可行的口谕说给诸葛亮听,根本不觉得真的是君臣一体,反倒是处处惊险。
不过此事与仁义无关。不增加刘备的仁义,也不减少。

策略一 刘备换老大
这个就不引经据典了。
刘备先是自立,但实力太小,就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让刘备和田楷一起防御袁绍。
之后陶谦给了点刘备好处,刘备就改投陶谦。
陶谦死后,刘备得到徐州,又自己当老大。
没多久徐州被吕布拿去,刘备没办法认了吕布当老大。
但吕布还要打刘备,刘备败走,跟了曹操。
之后背叛曹操,又自己当老大。
被曹操击败之后,刘备又跟了袁绍。
再之后投了刘表。
刘琮投降之后,刘备投刘琦,当然此时应该刘备的实力是强于刘琦的,也就是刘琦只是名义上的老大。
刘琦死后,刘备确立老大地位。
刘备反复不一的原因是刘备有雄心,但毕竟在一次次的背叛。
刘备投靠和背叛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与仁无关,于义有损。

策略二  刘备待手下
按易中天先生所说,曹操集团像政府,孙权集团像家庭,刘备集团像帮派。
的确刘备待手下真是有情有义。
不过我是这么认为的,刘备一直不是大军阀,手上资源有限,手下的人才也很缺乏。
若刘备不待他们有情有义,谁愿意跟着这样的主公,转投他人更安全更有前途吧。
三国也是一场人才之争,刘备不拿出点手段如何留得住人。
刘备对于手下有情有义,是三方面,一方面情义之举,一方面聪明之举,一方面无奈之举
另外我们又要看,战场上,刘备对手下可一点不讲情义。
首先考虑自己怎么跑,对手下基本不管不顾。
比如上面讲到的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刘备这让张飞处于什么危险的境地,是有情有义的大哥应该做的吗?
有情有义在影视剧里不应该是生离死别吗?张飞要断后,刘备不许,两人产生一大段对白。
而事实如何,刘备命令张飞断后。
也就是说刘备对手下有情有义其实也就是为了让他更好得利用这些人而已。

策略三  刘备丢妻儿
这个也不引经据典了。
吕布打刘备,刘备丢妻儿两次,弄回妻儿一次靠自己认怂,一次靠曹操。
曹操打刘备,刘备丢妻儿两次,弄回妻儿一次靠关羽,一次靠赵云。
真是女人如衣服,一点不留念。
对自己老婆孩子都这样的人,你觉得他会对天下百姓如何呢?
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刘备成大事的垫脚石呢

策略四  刘备不滥杀
我们的确没有发现刘备在战胜之后有对百姓有害的证据。
但我们要看清一个问题。
三国的军阀基本没有无缘无故的残杀,也就没人是为了杀而杀。比如曹操打徐州是为父报仇,杀人泄愤。
攻城胜利之后进行抢掠也是因为此地今天是我的,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不是我的了,抢了再说。
而且在三国前期军阀朝不保夕,自然自己控制的时候就加紧剥削,迅速增强力量。
而刘备在三国前期,除了短暂有过地盘,其他时期都是在流亡,也就是没什么机会去压榨百姓。
而且刘备在前期基本没有攻城胜利的案例,于是也没机会破城杀人抢掠。
到了三国的中后期,地盘割据基本成形,只要是正常的军阀,杀人抢掠只会对不稳定的地盘和别人的地盘进行,不会对稳定的地盘进行
也可以看到中后期的军阀基本已经杜绝了破城杀人抢掠的事情。
而刘备打完赤壁,收服荆南,进而征西蜀,征汉中,都是将这些地盘当作自己的稳定地盘,自然不会进行杀人抢掠。
虽然刘备基本没有战争胜利之后的恶性事件,但也要看到刘备也的确是没机会干和没必要干两个因素。

总结来看,这些事件和策略都能反映刘备的仁义,但总有一些其他的味道。
在我看来三国时期的军阀做事的风格基本类同,而刘备则是话说得比较好听。
也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有一只叫声特别好听
我是觉得刘备仁义更多的是传诵和刻画,一件事情有很多看法,人们习惯了用仁义的角度去看刘备。
其实刘备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仁义,按K小主所说的,三国中的仁义都是有代价的。
刘备做出的所谓仁义之举,其实都是着眼于一件事情,那就是济大事,也就是为了去争夺天下。

假正经也 2019-06-20 12:14
何人不打仁义的招牌?!比如刘备的死敌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终身不敢做出废帝自立的举动,不就是为了向天下表明他曹阿瞒是多么的仁义吗???!!!

smen 2019-06-20 12:27
讨论君王仁义的奴才 长得绝对的孔庆东

假正经也 2019-06-20 13:00
说的是啊!连讨论君王该不该有仁义这样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重大关键问题都要表示厌恶,反对,嘲讽,谩骂的,果真是奴渣中的奴渣啊!!却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才是那个普天之下最清醒睿智的东西货色!!!不知道这种货色长得是不是和东庆孔一样???!!!

假正经也 2019-06-20 13:38
非常感慨,连讨论君王该不该有仁义都被自诩,自视甚高的上流物种责骂为是奴才,是长着一副只有该类物种才认识的而白丁却不知孔庆东为何物的脸的奴才。这也难怪小老百姓们是越来越没有活路了!算了!!草民们只能等死吧!!!谁让你们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民竟敢,胆敢,居然敢去讨论君王们该不该有仁义的呢???!!!

至尊狼王 2019-06-21 00:14
当君主的没有哪一只是仁义的

兵马大元帅 2019-06-21 20:15
刘备终成大事?成了什么大事?吊毛啊,他哪里成了什么事?是灭了曹操啊还是灭了东吴呢?刘备的一生是投机的一生

白海豚 2019-08-19 15:33
君王要不要有仁义这还用讨论吗

假正经也 2019-08-20 11:42
连美国每次出兵打人家都要高举着仁义的招牌,这个问题的确是用不着讨论了!!!

邹弘基 2019-08-20 18:21
文学创作,为凸显人物性格,作出适当文学加工,使得人物性格鲜明。

龙门侯爷 2019-08-21 00:10
君子是当不了皇帝的

快乐无天 2019-10-17 17:05
刘备仁义乃是后世文人造出来的。

xfsee 2019-10-26 16:27
贬曹尊牛是这部小说的基调

icewizard 2019-11-06 16:21
曹操也很仁义,对非政治敌人特仁义。刘备仁义那是一贯的作风,不得不如此。

smen 2019-11-06 18:42
分明是在讨论史珍香

xiaowang 2019-11-06 21:39
无论是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还是举事结义,还是收买民心,都是一种手段,为的是自己的霸业,说到底就是为了在三足鼎立中站一席之地。所有的,都是个幌子而已。

xhrt909x 2022-12-12 14:05
满嘴仁义道德,实则大耳贼一个。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05
至尊狼王:当君主的没有哪一只是仁义的 (2019-06-21 00:14) 

现在的所谓总统啊总裁啊也是如此!!!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15
兵马大元帅:刘备终成大事?成了什么大事?吊毛啊,他哪里成了什么事?是灭了曹操啊还是灭了东吴呢?刘备的一生是投机的一生 (2019-06-21 20:15) 

不同意。三分天下难道不是终成大事?!建立了蜀汉国难道不是成了什么大事吗??!!四川汉中还有荆州都是真真实实的地方,可不是什么吊毛那么轻飘飘和寻不着的哟。如果连这都不算哪里成了什么事那么三国里又有谁能算哪里成了什么事???!!!刘备没有灭了曹操和东吴。那曹操也没有能灭了刘备和东吴!东吴也没有能灭了刘备和曹操嘛!!这就是三国!!!刘备的一生的确是投机的一生。但如果没有点真本事,就算是一时投机成功了,也很快就会被灭的。比如袁绍,吕布,袁术等。何况,曹操和孙权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投机的一生呢???!!!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16
白海豚:君王要不要有仁义这还用讨论吗 (2019-08-19 15:33) 

本来是不用讨论的。但既然已经讨论了,那么大家就各抒己见吧。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17
邹弘基:文学创作,为凸显人物性格,作出适当文学加工,使得人物性格鲜明。 (2019-08-20 18:21) 

说的也是。只是由于文学中的人物太出彩了,使得后世之人不服。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19
龙门侯爷:君子是当不了皇帝的 (2019-08-21 00:10) 

那当然。君子最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了,只知道按条条框框来办。殊不知人都是有私心的。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30
快乐无天:刘备仁义乃是后世文人造出来的。 (2019-10-17 17:05) 

刘备的仁义也不全是文人伪造出来的。比如《三国志-先主传》和《资治通鉴》里都有刘备在从心也撤退途中,有人劝他丢弃大众,赶快跑。被刘备拒绝的记载。三国里的曹操和孙权都没有这样的记载!这可是活生生的历史啊!!所以,相比曹操和孙权,刘备的仁义是历史学家用笔🖊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的!!!

假正经也 2022-12-12 18:44
xfsee:贬曹尊牛是这部小说的基调 (2019-10-26 16:27) 

这个的确是小说的基本路线。

假正经也 2022-12-12 19:19
icewizard:
曹操也很仁义,对非政治敌人特仁义。刘备仁义那是一贯的作风,不得不如此。

icewizard:
曹操也很仁义,对非政治敌人特仁义。刘备仁义那是一贯的作风,不得不如此。

《三国志》里对曹操的仁义记载我至今没有看到,以后看到了再知会你一声。小说因为对曹操是负面的描写,就不说了。不过《资治通鉴》里却比较详细的记载了曹操因父亲曹嵩被陶谦部下杀死,起兵报仇。沿途残杀无辜,鸡犬不留的记载。与小说《三国演义》基本上一致。从这里来看,曹操无论如何也非仁义之人!刘备的仁义之举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简略各不相同。至于刘备是假仁假义,还是真仁真义,还是请道友看了史料以后大家再讨论吧。

假正经也 2022-12-12 19:29
xiaowang:无论是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还是举事结义,还是收买民心,都是一种手段,为的是自己的霸业,说到底就是为了在三足鼎立中站一席之地。所有的,都是个幌子而已。 (2019-11-06 21:39) 

虽说是幌子,可曹操不也高举着汉献帝这块幌子吗?!尽管汉献帝这块幌子的老婆儿子都被曹操给宰了,但曹操至死都没有丢掉这块幌子!曹操又何尝不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呢??!!你说是不是???!!!

假正经也 2022-12-12 19:37
xhrt909x:满嘴仁义道德,实则大耳贼一个。 (2022-12-12 14:05) 

曹操一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人人都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却又“唯才是举”。不管你道德如何,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做官。这不是满嘴仁义道德又是什么?!故孙权骂他曰:“老贼”!!!


查看完整版本: [-- 关于刘备仁义的讨论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