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8-12-20 11:11
           《谯子法训》的作者谯周,字允南,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市)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经学大师。《三国志·蜀书》中有《谯周传》,谓其“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可见他对儒家经典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著有《论语注》等。

  谯周著作《谯子》原书早已散佚失传,其中的《谯子法训·齐交》篇因为被保存在唐代《艺文类聚》之卷二十一以及宋代《太平御览》之卷四百六、人事部四十七而得以流传下来,清人马国翰根据《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等相关内容对《谯子法训·齐交》进行辑佚,收在他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谯子法训·齐交》的原文是这样的:

  夫交之道,譬之于物,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游居交友,亦人之所染也。韩起与田苏处,而成好仁之名;甘茂事史举,用显齐、秦之功;曹参师盖,致清净之治;窦长君兄弟出于贱隶,谨恭师友,皆为退让君子。语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必得其人,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穷达不阻其分,毁誉不疑其实。有贡公之于王吉,可谓推贤矣。

  这段文字谈论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之道,谯周是用具体事例反复阐发的,字数不多,信息量却相当丰富。

  作者首先以染料与丝绸织物作比喻,指出未经染色的丝绸用红色染料染过就变成朱红,经蓼蓝一染就变成蓝黑色,然后笔锋一转引出“游居交友,亦人之所染也”,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与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

  谯周认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想成为怎样的人,就要选择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在文中列举了四个事例逐步展开自己的观点。第一个事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韩起,他与晋国贤德之人田苏交好,在当时,“与田苏游,而曰好仁”(《春秋左传·襄公七年》),韩起因此成就了他的好仁之名;第二个事例说的是战国时期的甘茂,他因拜史举为师、研习百家之说而成为秦国名将、齐国上卿,在齐、秦两国建立了卓著的功业;第三个事例说的是西汉初年的曹参,这位继萧何之后西汉的第二任相国,史称“曹相国”,拜道家大师盖公为师,一切遵守前任萧何所定法令,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策略,因而成就了清静无为的政治;第四个事例说的是西汉汉文帝窦皇后的两个兄弟窦长君和窦少君,他们虽然出身微贱,但入宫后因为与有德行的长者相伴而变得彬彬有礼,对师友恭谨有加,因而成为谦逊礼让的君子,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显贵而飞扬跋扈、骄人傲人。

  行文至此,谯周又借用《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句子,来说明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作用。原本松散杂乱的蓬草生长在挺直的麻秆中间,不用人为去扶持,也能直挺而立。“蓬生麻中”不过是自然界一个很不起眼的现象,但其中却包含着普遍的道理,人若与有德行、有见识的人为伍,处在良好的环境里,自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有所成就。一定要得到这样的人,哪怕千里之远也要同心交好,建立牢固如胶漆、坚固似金石的牢固关系。无论处境困顿还是显达皆不影响交情,世间的毁损与赞誉都不影响对友人的信任和真实判断,就像汉代初年的贡公之于王吉那样。王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志同道合(事见《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谯周推其为交友典范。

  谯周的《谯子法训·齐交》,主要表达了这么几层意思:一是要明白自己的愿望和志向,交往志同道合而有专长的高人,换言之,交什么样的朋友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二是所交之友对自己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在什么样的氛围中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三是一定要找寻到心气相投,能在识见、格局和声望等方面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不论千里万里也要“同心交好”,建立牢不可破的坚实友谊,“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礼记·儒行》),历久弥坚。

至尊狼王 2018-12-20 12:37
这个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查看完整版本: [--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