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8-08-17 11:19 |
“老公,你来看,这个月的电费要400多度啦!”当今年第一波高温过后,老婆拿着电费单对我说。尽管在早些年我的同事们一个月用电六七百度也很多,但我从小就接受“节约用电”的教育,特别是从老城厢出来的,用电一直很“抠”,400度已经创历史新高了。此时尽管已是晚上,但昼暑未退,空调上的气温计显示,室外气温还有34度,而室内只有26度。站在阳台上,望着上海城市之夜的万家灯火,我不由想起40年前在老城厢度过的夏天。
我受的罪不比你们少
在老西门和文庙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弹格路叫静修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一条有着黑漆铁门的老式里弄,高高的牌坊上刻着三个大字“萱寿里”。解放前这里只住着3户人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住进了10来户,六十年代成了高峰期,达到了17户,这17户合用一个2安培的总火表。60年代还没有家用电器,除了白炽灯,条件好点的家里有个收音机,再好点的多个电风扇。我家6个人,每月用电冬天7度、夏天4度。那时夏天一到晚上,家家户户搬了竹榻、铺板去弄堂,既可纳凉,又可节约用电。到了1978年,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家庭,尽管还是17户人家,但又多了好几户“家中有家”的(指儿女结婚没房,在房内搭个阁楼或用纤维板拦个房间还和父母兄弟住在一起的)。虽然申请换了一个5安培的总火表,但远远不够。傍晚下班时分是用电高峰,但常常会突然间整幢住宅漆黑一片,接着尖叫声马上响起:“谁家又在用电水壶啦!”那时每家每户都掌握着换保险丝的技巧,1毫米太细就用2毫米的,铅的不行就用紫铜的,我曾亲眼看见那个瓷瓶烧的发红,“呜呜”作响,每天都在担心祝融不知会在哪天光临。
有的邻居知道我是吃“电力”饭的,就说:“你是电力局的能不能为我们去反映反映,这样经常断电会死人的”。岂不知,我仅是一名普通工人而已,能轮上我说话吗?我受的罪不比你们少,能说早就说了。
夏天不会为开空调担心
我从小没有父母,由伯父领养长大。伯父曾在耐火材料厂工作,得了矽肺,常常呼吸困难。上世纪80年代初,家用空调已经很普及,伯父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装上空调。但我们那幢楼不要说空调了,电压低得连风扇都转不起来,每家每户都买了一个升压器,我测试过,接上了才150V-160V,不接才110V。电视机一片雪花,电冰箱发动不起来,里面的菜经常变质。由于用电关系,直至1993年,伯父去世前还唠叨着“能装上空调就好啦!”这也成了我们小辈一直弥补不了的遗憾。
在这个石库门里我住了将近四十年,1994年单位房屋置换,我搬到了东安路。搬家时我把那个升压器也带了过去,因为那公房建于60年代,还受着用电线路老化的困扰,别看那是南市电厂的公房,在用电上并无特殊照顾,半夜用个电吹风,电闸照样也会跳掉。
在2004年我搬入苏州河边上的大上海城市花园,新式小区,有自己的变电站,家里3个空调,一个大冰箱,电磁炉、电烧壶、微波炉都配齐了,再多的家用电器一个50安倍的火表也足够了。
我家老宅在文庙边上,属于保护建筑,依然没有拆迁,因还有亲戚住在那里,所以我还时刻牵挂着。得知2014年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光明工程”,还专门成立了市级推进领导小组,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对6500个老旧小区的296万户居民家庭用电设施实施改造。老宅两年前已被“光明普照”,我特地去了一次,一是去看看老宅换新颜的模样,二是看看老邻居叙叙旧。
走道里横七竖八的电线不见了,一个墙面排列着整整齐齐的十几个电表盒。20年没见的老邻居分外亲热,问到我关心的用电问题,王家姆妈说道:“10年前我们已经一户一表了,现在经过改造,家里的用电容量又从原来的2千瓦扩容到了8千瓦。以后用起大功率电器来也不再提心吊胆啦”林家好婆接着说“听安装的师傅说了,这里用电至少二十年不会落后,今后我们再也不会为大热天开个空调会跳闸而担心了”。
30年前伯父临终前说的话“能装上空调就好啦!”又在耳边响起。世事沧桑,恍然若梦,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啊!
作者 钱幼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