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8-06-20 07:20 |
本文要介绍的这个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田畴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后,涉及的人物有三个,一个是名士田畴,一个是猛将夏侯惇,另一个则是曹操。原文如下:
畴素与夏侯惇善,太祖语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从君所言,无告吾意也。”惇就畴宿,如太祖所戒。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惇临去,乃拊畴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顾乎!”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纵国私畴,畴独不愧于心乎?将军雅知畴者,犹复如此,若必不得已,请原效死刎首于前。”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田畴与夏侯惇关系不错,曹操便对夏侯惇表示:“你去田畴那里用情理打动他,他自然会听从你的劝告,但不要告诉他这是我的意思。”于是,夏侯惇便借口到田畴家中借宿,将曹操的意思告诉了田畴。
不过,此时田畴已经猜到了夏侯惇的来意,当即一言不发。夏侯惇临走时拍着田畴的后背说道:“田君,主公如此诚恳周到,难道您都不肯考虑吗?”
田畴回答道:“你这话说的不对。我田畴不过是个负义逃窜之人,蒙受主公的恩惠才能活到今天,已经非常幸运了,怎么会靠昔日在卖卢塞的功劳换取封赏?总让国家庇护我,我也问心有愧。如果硬要强行让我接受封赏,无法制止这件事情,我宁愿现在就在您的面前自刎而死。”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田畴话中的“必不得已”,意为必然不能制止。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语·颜渊》:“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田畴在曹操北征乌桓期间帮过曹操的大忙,曹操打算将田畴封为列侯,结果遭到田畴的婉拒。后来不少大臣认为田畴不识抬举,只知固守小节但不遵从朝廷的命令,并因此弹劾田畴,此事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论。
曹操为了弄清楚田畴的真实意图,便派夏侯惇前去了解。夏侯惇后来将田畴的话语如实向曹操做了汇报。曹操认为田畴有情有义,最终决定不惩罚田畴,一场风波这才告一段落。
为什么田畴坚决不接受朝廷的封赏呢?这与当时流行的故主情结有着很大的关系。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田畴本是幽州牧刘虞的故吏。后来刘虞被公孙瓒所害,田畴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下属的责任,无法为故主报仇,违背节义,没有资格获得朝廷的封赏,而部分曹操的手下这认为田畴这是为了个人的小节而罔顾朝廷的诏令,因而引发了一场误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