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你不像上海人”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你不像上海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假正经也 2017-11-08 11:05
       有一种表扬很奇怪。比如外地人对上海人最“煞根”的表扬就是“你不像上海人!”明明是上海人,却要被说成不像上海人,而且还是发自肺腑的由衷表扬,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一些外地朋友对上海人一直有偏见,认为上海人太精明、爱虚荣、小家子气、喜欢占小便宜等等。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两个上海人吵架,互相用手指着对方“啥宁怕啥宁啊,侬敢动手伐?勿敢动手就是赤佬模子!”“好手勿碰烂肉,啥宁要碰侬啦,侬敢碰我伐啦!”吵骂了半天就是不动手。要是两个东北人吵架,一言不合早就抡起拳头打起来了,两个回合,皮开肉绽,头破血流。我就不明白,敢打架算什么优点呢!
    
      一些讽刺上海人的小品,也因此多次被搬上小品舞台,传播甚广。三十多年过去了,上海人至今耿耿于怀《渴望》里那个猥猥琐琐的男人为什么要叫王沪生?前阵子热播的《我的前半生》也是,非要把子君她妈刻画成不肯吃亏、到处揩油、市侩气十足、“作头势”少有的上海老阿姨形象。
    
      正因为有这些文艺作品的推波助澜,这种对上海人的偏见已经变得根深蒂固。那天和一帮部队的朋友聚会,何副师长指着我感慨地说:“你们上海人啊,真是太精了!二十多年前,我们连队吃饭还是以班为单位,围成一桌,上四菜一汤外加一盆米饭。上海兵贼哦,老是先盛半碗,闷头就吃,吃完再盛满满一碗继续吃,这样就多吃了半碗。而农村兵老实,盛了一碗吃,但等到吃完再想盛饭,咦,饭盆早已见底了!”我说:“何师长以偏概全了吧?您不能把个别人的德行全按在所有上海兵的身上,这不公平啊!”
    
      就是在这种偏见之下,才有了“你不像上海人”的说法。侬只要粗犷一点、大大咧咧一些,就可以获赠这一“荣誉”。朋友超哥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一家民企当市场经理,负责与客户打交道、拿单子、签合同。前几年流行市场经济等于“朋友经济”,这是公开的秘密。而朋友之间,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是多少。生意场上哪里有不喝两杯就轻易拿了单子的?想当初,超哥刚入职场不懂规矩,第一次进入东北市场,在哈尔滨设宴招待客户,邀请来对方的王总。开席不久,王总主动向超哥敬酒,超哥居然“戆噱噱”地说自己不会喝酒。王总当场翻脸,“啪”一声,把酒泼翻在酒桌上,大声斥责道:“酒是你请的,自己又不喝!既然不喝酒,出来混什么江湖!”说完,王总拂袖而去。吓得超哥彻底“戆特”!有人指点他:不会喝没关系,但你一定要喝醉到趴下,表明你的诚意。第二天,超哥通过朋友公关,再请王总。这次超哥主动敬了王总满满三杯,很快就趴在酒桌上呼呼大睡。酩酊大醉中超哥隐隐约约感到王总抚着他的肩膀说,这小子被我一骂长进了,有这态度,单子就给他了吧!
    
      如今“酒精考验”的超哥,酒量大涨,名声在外,被各地朋友无数次地夸奖为“你不像上海人!”面对这样的“荣誉”,超太太却整天提心吊胆。不过现在情况“逆袭”,超太太说:“八项规定之后,这种场面几乎没有了,而生意照样顺风顺水。”
    
      关于“你不像上海人”的故事刻骨铭心的还有一个:同事陈大姐当年嫁给从河北引进的陆教授,照理也算书香门第,可如今儿子却执意要去当集卡司机。陆教授找儿子谈了几次都不欢而散,于是搬来老乡们做说客。谁知,陈大姐半路杀出,说坚决支持儿子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只要他自己有兴趣,今后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会无怨无悔,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事实上,家长是无法取代子女选择未来的。陈大姐反过来又诘问陆教授:当初你爹会替你选择当教授吗?做梦都不会吧?你爹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怎么可能为你的前程做出这么高大上的选择呢?陈大姐的一番话,说得陆教授的老乡们一时语塞,稍后纷纷为陈大姐的想法点赞,而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不像上海人”!
    
      事后陈大姐告诉我,儿子就是因为小时候玩了太多的集卡车玩具,看多了美国大片里集卡司机边听乡村音乐边驰骋在高速公路上的情景,所以喜欢上了集卡司机。我对大姐说,什么“你不像上海人”,你就是上海人,上海还有很多像你这样开明、开朗的“上海人”呢!


作者  杨锡高

wcg112233 2017-11-08 11:12
什么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各有各的特点

至尊狼王 2017-11-08 13:51
看来上海人的形象不怎么样。。

天人地 2017-11-09 22:26
上海人难道最狡猾?


查看完整版本: [-- “你不像上海人”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