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7-06-16 09:33 |
我的俄罗斯之旅是在2009年的7月底至8月初,前后只有七天,所涉城市也只有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但我仍觉得这是一次十分渴望、收获很大、又十分难忘的旅行。有这种感觉也是很自然的。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自孩童时代起,就知道莫斯科是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苏联的首都,也知道处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是两个非同一般的很神圣的地方。退休后能无牵无挂、身心愉快地来到儿时起就很向往的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乡看一看、逛一逛,自然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 红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到达莫斯科后,最先游览的便是红场。这天天气特好,晴空万里,蓝天下飘着少量白云。早餐后经过三次地铁换乘,在导游带领下从位于红场西侧的通道进入红场。当一眼瞥见红场的标志性建筑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和塔楼时,我立马就兴奋起来。我提着相机在红场各处快步溜达,并拍下许多美景。当兜遍了整个红场后,我便发现,莫斯科的红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过去我们总喜欢把红场同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相提并论,其实就大小而言,红场要比天安门广场小得多。天安门广场呈正方形,面积达40万平方米。红场则呈长方形,据说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根据我行走的感受和目测,红场东西长约四百米,南北宽不足三百米。除了列宁墓,克里姆林宫的深红色的高大围墙几乎占据了整个红场的南侧。红场西侧除了通道,主要建筑物为由红砖墙、白尖顶构成的建于19世纪的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红场北侧,与南面的克里姆林宫相对的则是一座三层高的体量庞大、墙面呈淡黄色、外立面显得十分精致的建筑物,这便是建于19世纪的俄罗斯最大的百货商场———古姆百货商城。红场东侧则较为空旷,主要建筑为建于16世纪的外形和色彩都极为漂亮的东正教的一座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它由高矮不等的数座塔楼拼合组成,每座塔楼的最上方都有“洋葱头”式的塔顶。在俄罗斯他处所见东正教教堂大体结构也如此,但圣瓦西里大教堂每座塔楼的外部图案要复杂得多,色彩也更加绚丽,与其说它是一座建筑,不如说是童话世界中的精美工艺品。 在红场周围所有的建筑中,列宁墓和无名烈士墓最年轻。列宁墓初建于列宁逝世的当年,即1924年,系木结构。1930年重建,改为石砌,与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大体等高。外用黑色大理石和深红色花岗石贴面,显得十分庄重。陵墓上方置有检阅台。1941年11月,希特勒指挥的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已经逼近莫斯科近郊,但斯大林依然站在列宁陵墓的检阅台上,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受阅部队受阅后即直接开赴前线,用生命之驱挡住了嚣张一时的德军的进攻,胜利地保卫住了自己国家的首都。游红场那天列宁陵墓不开放,我们便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默默地向它致敬。为纪念二战对德作战牺牲的先烈而建造于1967年的无名烈士墓,靠近红墙西侧。墓地上的长明火终年不熄,守卫士兵定时举行换岗仪式,庄严的换岗仪式总会激起人们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 别具匠心各有特点的地铁车站 红场上的游览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行人便跟随导游进入与红场一墙之隔的克里姆林宫观览。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克里姆林宫,在彼得大帝于18世纪初将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之前,曾是历代沙皇的权力中心。它是一个以高大的红色围墙包围着的庞大的总体呈三角形、由诸多建筑物构成的建筑群。其外围红墙全长2235米,高5至19米,墙厚3.5至6.5米。红墙有四座城门和二十座高度不等、外形也不尽相同的高耸塔楼。这些塔楼无论近看,还是远看,都十分巍峨壮观。此外,宫内还保存着一尊建造于16世纪后半期的重达40顿、从未用来打过仗的“炮王”;还有一座铸造于17世纪、重达200吨、也从未被使用过的“钟王”。显然,“炮王”也好,“钟王”也好,都只不过是制造和维护帝王威权的一种摆设。好在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离开克里姆林宫返回宾馆的途中,我们一行又坐了一段地铁。一天的观览活动,来去换乘数次地铁,使我对莫斯科的地铁有了一些认识。我发现最初兴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二战后又大规模续建的莫斯科地铁,车站规模大都很宏大,有气势,站台显得又长又宽阔。而且大概出于战备的考虑,有的站台设置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据说最深的站台离地面有90多米),如此一来,自动扶梯就显得特别长。莫斯科地铁给我印象深的还在于:它别具匠心、各有特点的车站,装饰都很精美,甚至显得很豪华。地面、墙柱和天花板不仅用高级大理石、花岗石和各类彩釉瓷砖及彩色玻璃铺设,许多墙面和天花板上还设置图案精美的浮雕和壁画,甚至镶嵌镀金的各种高档艺术品。而这一切的装饰在色彩和外表形式上都显得很和谐,让人看了心情愉悦。总之,在莫斯科乘地铁,进入车站就如同进入豪华宫殿。不过,一旦从站台进入车厢,感觉就会有些两样。你会发现,车辆同车站有很大落差:车站豪华,而车辆却显得太过陈旧,座位都是木制的,大概已使用了数十年,而且开动起来噪音也比较大。 隔天在莫斯科的活动主要是游览市容。除了观看为纪念19世纪初打败进犯莫斯科的拿破仑而建造的凯旋门,和为纪念二战胜利而建造的战争胜利纪念碑,还近前观看了地处近郊的俄罗斯著名学府———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在莫斯科十分满意地观光游览两天多之后,我和旅友们乘坐舒适的夜车,天亮时分来到圣彼得堡。 “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除了经济发达,还是一座景色秀丽的文化名城。建城时间虽然比莫斯科晚得多,但也有三百年历史。1703年沙皇彼得大帝在位于芬兰湾的涅瓦河河口三角洲的兔岛上,建立了彼得保罗要塞,后逐渐扩建为一座城市,称圣彼得堡。1712年在城市初具规模时,彼得大帝便急着把俄国首都从莫斯科迁至这一同西方各国联系方便、又可作为俄国的通海门户的城市。在以后的岁月里,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的圣彼得堡一直是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该城曾三易其名。1914年至1924年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的当年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又恢复了其最初的圣彼得堡原名。 走出圣彼得堡车站,我们先是坐大巴在中心城区观光,后又徒步零距离地观看街景和市容。或许因为城市建在芬兰湾之畔,圣彼得堡全城地势很平坦,道路虽宽窄不一,但都笔直向前,少有弯曲,圣彼得堡也因道路平直向前而显得很有气势。老城区的房子绝大多数建于18至19世纪,一般为多层楼房,不见高层楼宇。房子看上去虽显陈旧,但很有韵味。每幢房屋外表样式和色彩不尽相同,又彼此显得很和谐,不少楼房的外墙都装饰有精美的雕塑,很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处于中心城区的著名的涅瓦大街集中展现了上述特点。这条在三百年前,圣彼得堡建城之初,就已着手建造的世上闻名的大马路长达四公里多,最宽处八车道。它不仅汇聚了全市最大的百货店、食品店和书店,形成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而且文化氛围也十分浓郁。俄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如今的涅瓦大街18号普希金咖啡馆,当年为一家甜食店。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就是在这家店里喝了最后一杯咖啡而走上决斗场。涅瓦大街74号则是果戈理的故里。他在这里完成了与这条街同名并且同样伟大的小说《涅瓦大街》的写作。 在步行观览中我还看到,圣彼得堡不仅拥有规模宏大的教堂,也拥有不少宽阔的城市广场。其中彼得保罗大教堂前的广场最耀眼。为了使广场显得更宽阔,更加气派,有关部门把邻近广场的一座桥的桥面建至一百多米宽,使桥面成为广场的一部分。此外,在一些街心花园或绿化带,还看到不少历代名人,如彼得大帝、普希金和列宁的青铜雕像。这些都显示了圣彼得堡的国际大都市风采。 来之前就曾听说圣彼得堡是一座水上城市,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名。来了之后,发现它的确河流多,大小岛屿多,桥梁也多。据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册》所载,圣彼得堡整座城市由42座岛屿组成。岛屿之间则由300多座桥梁相连接。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建设新的都城,这足以显示沙皇彼得大帝具有不一般的眼光和毅力。如果说世界上有哪座闻名的大城市是先有规划,后有建设的话,那便是圣彼得堡。三百年来尽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圣彼得堡的城市中心区的整体格局,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如今的圣彼得堡不仅是俄罗斯的经济、教育、艺术和科研中心,更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虽然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它保存完好的,包括宫殿、庭院、博物馆、教堂和纪念碑在内的名胜古迹却达一千多个。为此,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整座圣彼得堡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胜古迹实在太多 圣彼得堡的名胜古迹实在太多,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除了在街市上观光游览外,导游也只能把我们带到少数几处最最有名的景点。作为圣彼得堡这座伟大城市起点,彼得保罗要塞是要去的,作为在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中,吹响向盘踞在冬宫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 权斗争号角的阿夫乐尔巡洋舰(停泊在涅瓦河中)也是要去的。当然,由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建造于18世纪后期的、既壮观又漂亮的叶卡捷琳娜宫也是要去的。不过在所观览的诸多景点中,前身作为沙皇宫殿的冬宫和夏宫给我留下了最深的记忆。 冬宫始建于1754年至1762年。1837年的一场大火被焚毁。1838年至1839年重建。二次大战期间曾再次遭受破坏,战后修复。位于涅瓦河畔的冬宫是一座墙面为暗绿色、柱石为白色的三层楼建筑物,它的窗框和柱石多有精美雕塑,整座建筑长达数百米,看上去既典雅又壮美。走进室内,以金色为基调的各类设施和装饰让人产生金碧辉煌的感觉。十月革命后,1922年昔日的皇宫改为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拥有365间展厅、藏品超过300万件,和中国故宫、法国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五大博物馆。进入馆内前后只有两小时,看到的展品有限,但我们还是很细心地观看眼前的每一件珍贵的文物。当看到两件镇馆之宝———达·芬奇的《圣母与圣子》和《哺乳圣母》两幅名画时,大家都十分地惊喜和满足。据导游说,如果参观者每件展品看一秒钟,那么参观完整座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藏品要好几个星期。 夏宫也叫彼得宫,坐落在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是彼得大帝作为自己的消夏行宫而建的。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夏宫又得以继续扩建。它以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为蓝本建造,故有“俄罗斯的凡尔赛宫”之称。但实际上,因为占地面积大,地理位置又优越,且参照了凡尔赛宫建造之得失,夏宫在整体上,特别是其园林部分,要胜过巴黎的凡尔赛宫。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以其连接国王和王后居室的长廊,即镜廊和花园雕像闻名于世,夏宫则以下花园里群集的喷泉和瀑布,再加大量镀金的雕像而著称。位于大宫殿下方的喷泉群被称作大瀑布。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浅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两道梯形瀑布。喷泉群的圆形水池中央的喷泉喷出的水柱最壮观,高达22米。人们欣赏夏宫的喷泉和瀑布,不过对于它们的环保流程可能并不知晓。原来夏宫的喷泉和瀑布的水源既不是天然的泉水,也不是自来水管道的来水,而是从邻近的一处高地修渠引水,再利用夏宫上花园的高地造成的水的自然压力,最后形成了下花园的喷泉和瀑布。之后,喷泉和瀑布落下的水再朝北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渠静静地流入秀美的芬兰湾。
作者:闫吉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