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
一个人的浪漫:畅游江西【2】[47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一个人的浪漫:畅游江西【2】[4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17-05-10 13:19
此行或许留有些许遗憾,但就像朱元璋在《庐山诗》中所写的:“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若是有缘,自会再见!
由于我并未购买观光车票,几经周折,终于租了一辆私家车返回牯岭镇,随后乘坐班车至九江汽车站,再坐大巴车前往景德镇。
既然来到了瓷都,自然不愿错过观赏瓷器的机会,本想打车去瓷器一条街,却意外地被珠山中路的美丽夜景所迷住,便中途下了车。
景德镇曾是四大名镇之一,特别是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古街里弄群落,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
珠山中路处于最繁华的地段,布局有点类似于襄阳十字街,一面是现代化的商厦,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一面是古色古香的前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依稀能想到当年“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
10月21日。
从酒店退房之后,沿着瓷都大道西行,不久便走到山路的入口处,只见左边矗立着一根复古的烟囱,上书“古窑民俗博览区”七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右边则砌了一面橱柜墙,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瓷瓶以及瓷器碎片,似乎在引领着游客踏上寻访陶瓷之旅。
景德镇大抵是这世上最专一的城市,倾尽上千年只专注于一件事,注定是一个为陶瓷而生的地方,也注定身披荣耀,举世瞩目,因其居于昌江之南,在古代被称为昌南,后被宋真宗以年号赐名为景德镇,沿用至今。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开始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先人因而创制出精美如玉的青白瓷而使得昌南声名鹊起,一度远销欧洲,从此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
于我而言,景德镇古韵悠然,自带一股神秘的光环,总想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外皮,触摸到它真正的内核。
而古窑民俗博览区正是展现景德镇前世今生的景区,不仅有历代制瓷作坊,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以实物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千年瓷都的历史风貌。
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曾经说过:“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玉不琢,不成器;而陶瓷要成器,靠的就是最后一把火。熊熊的炉火成就了景德镇的千载美名,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无上的荣光。
《庄子.养生主》中写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自2009年清代镇窑复烧以来,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明清御窑中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相继成功复烧,传承之火熊熊燃起,继续书写着古窑的传奇。
在制瓷作坊内,不乏老一辈的手工艺人,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制陶的第一线,穷尽毕生之力将这门伟大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他们来说,陶瓷已经不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全身心地投入到拉坯、利坯、画坯、瓷上画等一系列的工序中,似乎在虔诚地进行着古老的仪式,匠心独妙,技艺高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尽管很多人对景德镇的固步自封多有诟病,但也别忽视了,这一群手工艺人努力而倔强的身影!
先人用勤劳和智慧,从泥土中提炼精华,从水中吸收灵性,从木中萃取芬芳,从炉火中完成蜕变,最终发出清脆的金石之音,孕育出永恒不朽的陶瓷艺术。
而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传统技艺,还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观赏完古窑民俗博览区,还想再登上龙珠阁,便一边问路一边前行,居然又折回了步行街。没想到的是,龙珠阁就在御窑厂遗址之内,昨晚我还路过了好几次,甚至观看了大妈们在广场上的精彩演出。
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光听御窑厂这个名字,就跟官窑脱不了干系。事实上,御窑厂萌生于公元1278年,乃是由元世祖忽必烈所设,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既然是官窑,注定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历来汇集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由此造出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
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珍品已然流失于海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被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只有一小部分在展厅内展出。
如果说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龙珠阁则是景德镇的象征,几经兴毁,有如凤凰浴火,巍然屹立于珠山之上,气势恢宏,蔚为大观。
一口气登上楼顶,极目远眺,全城风貌一览无余,一座座鳞次栉比的建筑尽收眼底,谈不上高大,也谈不上壮观,但正是这片土地,造就了曾经的陶瓷帝国!
是继续沉沦,还是再创辉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稍后,我就赶往汽车站,坐大巴车前往婺源,抵达县城后又打了个摩的到老北站。机智如我,早就查到景区之间交通不便,便要了司机的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我本想先安顿下来,再到文化广场或者步行街逛逛,无奈路痴症又发作,绕来绕去,就是没找着预订的酒店,却不明就里地奔向了步行街,颇有几分歪打正着的意味。
乍一见,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一想,原来是昨晚在景德镇的前街步行街逛过,两条街有着惊人的相似!
同前街步行街一样,朱子步行街亦是仿古而建,明显带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似乎在诉说着徽州文化的精细与雅致。
岁月无痕,道在我心。以不变之初心,应对瞬息万变之世界,正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如同老酒一般历久弥香,让人回味难忘!
10月22日。
由于现在游客较少,昨天联系了好几个私车司机,都没找到人跟我拼车,总觉得摩托车不太靠谱,而且现在又正下着雨,更是有所不便。但若是乘坐班车,只怕是像小卒子过河——有去无回。但眼下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打定主意,随便观看一两个景点就打道回府。
没想到在退房之时,边上的一个保安说有门路,我又是一个贪心的人,只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看更多的风景,于是乎,一个愿宰,一个不愿挨也只能默默承受,交了八十大洋后,便跟了一个旅行团。
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有车就等于有了一份保障,其它小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虽然,我并不太喜欢跟团。
我们走的是东线,首先经过的是月亮湾,因江中有一江心洲如一轮眉月而得名。
一如其名,月亮湾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无论是清波微荡的江水,还是薄雾缥缈的山峦,还是粉墙黛瓦组成的古村落,都将水墨徽州的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难怪会成为摄影者的天堂。
接下来,则到了水乡小村李坑。尽管已经听说这里口碑极差,自动降低了心理预期,但还是忍不住地失望:首先布局就有问题,中间的河沟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导致两侧的石板路十分狭窄,来来往往的游客实在太多,只能用摩肩擦踵来形容,再加上下雨的缘故,路面难免湿滑,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变成“落水狗”。
更不能忍受的是,过度的商业化,使得原本宁静美丽的古村落丢掉了本色,到处都是店面和摊位,好好的一个小村庄简直变成了一个购物村,而且还是收费的。
由于先前去过西递,同样是徽州古村落,一个千年风骨犹存,一个钟灵毓秀殆尽,两相比较,失望不禁又加重了几分。倘若不是对徽州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兴许就不会如此爱之深,责之切了。
虽然此地的韵致已经严重跑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依旧很美。尤其是登上村后的小山包,俯瞰整个村落,只见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街巷溪水横流,九曲十弯,山光水色与徽派建筑融为一体,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相对来说,汪口就好了不少,统一规整,墙连瓦望,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店铺虽有不少,但没有到泛滥成灾的地步。
刚步入村庄,就可看到一汪碧水从山脚下蜿蜒流过,一座石桥横跨两岸,宛如一条白玉腰带,将青翠如茵的山峰与古色古香的村落衔接在了一起,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漫步在千年古街上,沿街尽是明清建筑,大多已经陈旧,有些即便已经翻新过,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韵味。街巷并不宽阔,甚至可以说有些狭窄,但是曲径通幽,毫无车马之喧。秋雨滴答滴答地落在青石板上,一声一声,仿佛穿透地面,重返到了旧时光里。
晓起跟汪口有几分神似,都是群山环绕,一水横亘,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四处遍布着古樟树,尤以一棵千年神樟最为珍稀,可谓当地人的守护树。
晓起因山水而美,因建筑而秀,因樟树而奇,空气中都透着一股香樟的味道,恍如世外桃源。
最后来到的是婺源唯一一个5A级景区——江湾,处于三山环抱的河谷地带,地灵则人杰,历来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孕育了一大批名流俊士,乃是名副其实的书香国度。
当代作家陶方宣曾经写道:“白墙黑瓦的徽州古村落就像画在纸上的水墨,是宣纸与徽墨,是白得像白天一样的宣纸,是黑得像夜晚一样的徽墨,而且用的还是宣笔——”
同是徽州古村落,江湾却自成一格,一街六巷,犬牙交错,但又各不相同,整齐划一,构成了村落的基本脉络。
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那一座气派不凡的宗祠——萧江宗祠,规模之宏大、雕刻之精美、用料之考究,可以说世所罕见,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风过留韵,雨中含情,八分山水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作为古徽州的一部分,婺源带有鲜明的徽派印记,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映成趣,交织成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画卷。
返程时仍在下雨,虽然不可避免地留下些许遗憾,但毋庸置疑的是,旅程总有结束之时,但精彩却还在延续……
假正经也
2017-05-10 13:28
景德镇的瓷器已不如以前受欢迎了。
zjhyagri
2017-05-10 16:18
一个人的江西,有两篇内容丰富,赞。这种类型的旅游介绍很好,希望以后多发。
沙漠之虎
2017-05-10 16:59
不错啊,随意的走随意的看,也能走出一个人的浪漫。
527801728
2017-05-12 08:38
作者一次旅游收获不小,不得不说随心所欲
至尊狼王
2017-05-13 15:53
陶器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了
smen
2017-05-13 20:34
还残留了些质朴感
jufeng2
2018-08-14 18:11
好风景呢,一个人浪漫一下也好
se4777
2021-02-03 11:44
江西中国瓷都。
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人的浪漫:畅游江西【2】[4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
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