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狐 |
2017-05-02 12:59 |
曹操这个人遭人诟病,最大的特点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说他借着皇帝的号令威胁诸侯,甚至想取而代之。其实在当时,曹操的权利并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应该是二袁,比如袁绍和袁术。袁术弱视,袁绍为何不想奉迎天子。难道袁绍手下也没有能人,难道袁绍没有想到在朝廷中当伊尹霍光的权势。是不想还是不屑。 私下认为袁绍想过,手下大臣也说过。只是袁绍内心不屑在小皇帝刘协身边做事。历史为证:当汉献帝刚渡过黄河踏上了归途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就劝袁绍把献帝接致邺城,以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然而,目光短浅的袁绍拒绝了沮授的良策(其实田丰和沮授两人的智谋并不在程昱,荀攸等人之下,真的是袁绍扶不上墙啊!)几乎同时,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向曹操建议:“奉迎天子都许(许昌)”,并警告说:“奉迎天子是顺从民望,制服雄杰之举,若不早定,后悔不及。”曹操立刻派曹洪前行,接着亲子赶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又借口洛阳无粮(其实洛阳也真的无粮),把献帝接到许昌,改元为建安。汉献帝从此就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 袁绍这个人家大业大,政治资源雄厚,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资,年少为郎,袁绍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绍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所谓大隐隐于市,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何进是汉灵帝刘宏皇后的异母兄,以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而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从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何进被杀,袁绍怒从心头起,和弟弟袁术大开杀戒,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 董卓另立新君,袁绍第一个不同意,面对一脸杀气的董卓,针锋相对地说:“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 公你么!”说完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而董卓居然无可奈何,并让他做了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 董卓死后,群雄蜂起,曹操听从臣子荀彧等人的意见,把汉献帝挟持到许都。那么袁绍为何不用这一招,要知道袁绍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 其一,袁绍和汉献帝不属于一个派别。汉献帝是董卓的傀儡,当初袁绍与何进保的是汉灵帝的儿子汉少帝刘辩,刘辩一死,袁绍对汉献帝心里没有印象,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哪里知道治理国家? 其二,袁绍想当权臣,想再立皇帝,就是幽州刘虞。对于袁绍来说,汉献帝不值得一提,你看在董卓李傕郭汜手下,那是十足的软蛋,要这样的小皇帝有什么用? 其三,小皇帝再小,总有长大的时候,董卓的西凉系被消灭后,河北的实力相对天下本足以傲视。他去弄来汉献帝的确是背上包袱。将来是不想得到天下再除汉帝反弄个不义之名。从前项羽杀义帝而失天下之望就是前车之鉴。“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是想要做就能做到的。李傕郭汜也有这样的政治智慧,但遭来天下众怒,反被各地勤王的诸侯给灭了。原因也很简单,董卓的政治遗产名声实在太臭,天下舆论都认为李郭是抢皇帝。所以“挟天子”或许不难,但未必能够达成“令诸侯”。 第四,继续扩充自己的实力,没时间。建安元年,袁绍本人在东郡围攻臧洪,而北方麴义突然掉链子被公孙瓒吊打导致袁绍不得不分兵增援北方,袁谭又在青州围攻孔融,可以说在建安元年,袁绍三线作战,压根就没有余力迎接汉献帝。 第五,袁绍这个人野心很大,但能力有限,再加上一直担任讨伐董卓的盟主,好多时候都是他发号施令,4分派兵将,自信满满,怎能容许别人在他面前威风凛凛。曹操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话是不错的,袁绍和袁术一样,都想当皇帝,可惜有曹操这样的对手,一直未能如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