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曹操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竟是这样写出来的[7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曹操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竟是这样写出来的[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梦幻123 2017-04-16 09:26
   离开碣石,曹操大军继续南下,途经文风蔚然的昌国(今山东临淄东北)时,又大摆筵席,延请当地名士同来庆贺。
  名满天下的曹操,这时候又打了大胜仗,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到昌国宴请当地的士人,那可是绝对的大事,能去赴宴的都倍儿有面儿,士人们于是纷纷前往。
[attachment=1644087]

  曹操非常高兴,酒酣耳热之际,他说:孤返,邺守诸君必将来迎,今日明旦,度皆至矣。其不来者,独有邴祭酒耳。(《三国志》卷十一注引《邴原别传》)
  就是说,我得胜回朝,这里的绝大多数名士都会前来迎接,但是唯有祭酒邴原,德高望重,恐怕我威望不够,他不会前来。邴原是当时的大名士,志向高洁,清雅脱俗,名副其实的一方学宗和意见领袖。有个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邴原小时候家里穷,没钱念书。有次路过村里学堂,听见朗朗读书声,就哭起来。老师听见,就出来问他为啥哭。他说家贫没法读书,却又想读书,因此哭泣。这位老师大为感动,就免他学费,准他入学。当然,邴原不负厚望,一下子成为全班最好的学生,甚至后来成为一代宿儒,这就是“邴原泣学”的故事。
  大家是不是感觉非常熟悉啊?不错,后代流传的、小时候我们听到的各种版本的放牛娃娃、放羊娃娃爱学习感动教书先生的故事,基本都脱胎于此。邴原品行高洁,学问又好,名气很快传开。
[attachment=1644088]

  当时,他还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管宁。这两个老哥也是大名士、大牛人,关于他们也有很多故事,“割席绝交”说的就是华歆、管宁。据《魏略》记载,时人称他们三个共为“一条龙”,其中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而管宁是龙尾。“一条龙”不分前后主次,都是当世人杰。
  邴原名气一大,州府就请他出仕,但是被他拒绝了。后来爆发黄巾之乱,他就开始四处游学。
  据《邴原别传》记载,他游学时,只背一个行囊,徒步跋涉,而他在游学途中遇所见的师友们,一个个也都牛得厉害。到了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内)拜韩子助为师,走到颍川(今河南禹州)就拜陈寔为师,在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与范滂交游,在涿郡(今河北涿县)与卢植为友。
  这几个人,都是当时的大名士,要么是汉末“党锢之祸”中士人的领袖,要么也是领袖级的人物。陈寔乃清流领袖,党锢之祸时,他主动入狱,以自己的生命来鼓舞士子的斗志。清末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不愿逃走,效仿的就是陈寔。
[attachment=1644089]

  范滂为“江夏八俊”之一,人格魅力极大,第一次入狱被释放,前来迎他的居然有千人之多,后来和党人领袖陈蕃二次下狱,死于其中。
  卢植更是文武双全,弟子众多,其中有两个后来都名冠天下,一个即“白马将军”公孙瓒,还有一个是“仁义皇叔”刘玄德。从一个人交游的对象直接可以看出他的层次,邴原的师友们个顶个都是士人领袖,那他自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名士。
  后来邴原在孔融的劝说下,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度手下任职,公孙度称赞他为“云中白鹤”。但是邴原只干了一年多就辞职回家,聚众讲学,从者数百成千。
  邴原属于内心自由奔放、外表严肃认真的那种人,他的作风是,洁身自好,不屑钻营,敢于批评、抵制违法背道的言行。对于做官,是合则仕、不合则去,潇洒自在,任心而行,乃真名士做派!
  所以啊,曹操觉得邴原超凡脱俗,自己摆酒宴,唯一请不动的只有邴原了。
 [attachment=1644090]

  但是万万没想到,曹操“不来的,只有邴原了”这句话还未落地,邴原就已经到了。曹操喜出望外,哪里想得到这么大的角儿会来拜见自己呢?听到通报,他赶忙穿上鞋,跑出营帐大老远前去迎接,并对邴原说:“圣人的心真是没法揣测啊,我认为您不会来,没想到您居然屈尊前来,真是抚慰了我求才若渴的心啊!”
  权力事业可以靠暴力夺得,但士人的心,则意味着民心向背,那可不是刀枪剑戟就能解决的。邴原作为士子领袖,他的到来,无形中抬高了曹操的身价和威望,更给了曹操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所以,曹操激动难当,情不自禁地现场赋诗,没想到一不小心,居然就写了一首他的代表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ttachment=1644091]

  《短歌行》也是乐府旧题,曹操共写了两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按内容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前四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感叹生命流逝,并直抒胸臆,发出感慨,有难忘的忧愁,只能靠饮酒来解忧。这四句朗朗上口,尤其“唯有杜康”一句,经常被人吟诵,那么他忧愁的是什么呢?
  第二段,接下来四句就说了他忧愁的原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几乎都是化用《诗经》中句子,曹操在这里稍加改动,重新嫁接,十分巧妙,变得别有一番意蕴。“但为君故”的“君”——表面指邴原,其实是泛指各种贤能人才。
  第三段则是对第二段的进一步强调和照应:“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就像明月运转从不停息一样,我求贤的心也不停息。
[attachment=1644092] 

  最后一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点出此诗主题,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又有比喻的深意。一方面比喻士人们栖栖遑遑,没有安身处,言下之意是告诉士人们我这里就是栖身大树;一方面也打消士人的顾虑,表示自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人才越多越好,绝不会有“人满之患”。
  曹操这首诗的艺术成就极高,把政治诉求和文学意象熔得浑然一体,没有半点生硬阻隔之感。
  吴淇说它“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选诗定论》卷五),可谓颇为中肯。寻求贤士,获得人才,永远是建立政权的根本。
  真正的聪明人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曹操才会写下这首《短歌行》,表明自己渴求人才的心情。
 [attachment=1644093]

  这一年,是207年。曹操平定了乌桓,安定了北方,写了一堆名言警句。而同在这一年,其他英雄也在极力笼络人才,有个27岁的青年在自家茅屋高谈阔论,有个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的身体比例不协调的将军在一旁认真聆听,两人就在这间小茅屋里定下争雄天下的大方略。
  这一年,诸葛亮出山。(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hhshiwo 2017-04-16 09:29
短歌行,一首千古绝唱

huchangbin 2017-04-16 10:06
求贤若渴,这也是曹 操广纳 贤士的求才,为他称霸中原奠定人才基础!

maahp 2017-04-16 16:23
十分棒的诗歌,这样的故事好极了,真的不错。

一号侦察兵 2018-05-24 23:25
曹操实际上也是非常有才华的

7842949 2020-03-12 16:4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查看完整版本: [-- 曹操最为人熟知的一首诗,竟是这样写出来的[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