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云南蒙古人,在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了7百多年[47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云南蒙古人,在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了7百多年[4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7-02-10 11:29
        
 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

  这里群山环抱,杞麓湖碧波涟漪,湖畔阡陌纵横,稻花飘香,青松翠竹掩映着村落;蒙古族人民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


  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来,如何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自成一个小社区,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农耕的变迁……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经甘肃兵分三路进军云南大理。元朝统一后,留下了众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官兵就居住在今天白阁村后的凤凰山上。


  公元1381年,名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汇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从最初时候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到后来成为被统治者,这中间的角色转换,这中间的种种为了适应对于一个成了社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一定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他们能够以蒙古族的身份存在下来,发展起来,似乎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云南人的厚道,宽容。


  蒙古族本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兴蒙蒙古族远离蒙古草原的母体文化已达700多年,最近一些年来,兴蒙乡曾多次派人到内蒙学习蒙文,但现在主要只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书写标语等)使用蒙文。


  进入白阁村的地界,沿途都能见到穿着蒙古族服装的女子。在这里,连路边的饭店也是双语的,左边写着汉字,右边写着蒙古文。越接近白阁村,这种显得有点突兀的蒙古风情越来越浓。


  白阁村口立有一块纪念碑,碑文记载着白阁村蒙古族的来历,纪念碑后写着二十个烫金大字:“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白阁村距离草原千万里,而这里的蒙古族对自己故乡的思念,由此可见一斑。

  在纪念碑顶,塑有骏马一匹,昂首奔腾仰望北方。村里的老人说,骏马朝北,再次代表了他们对北方草原的思念。明代后,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到来,他们汲取了汉族的文化。


  在云南,一个稍有历史文化的村庄,“三圣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白阁村,“三圣宫”供奉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其后代蒙哥、忽必烈的塑像。


  蒙古族能够在通海杞麓湖畔安家延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年元军驻扎的曲陀关周围,居住着大量彝族,由于随军妇女少,大部分蒙古族士兵娶了本地彝族媳妇。这些彝族妇女把自己的语言、歌舞和服饰带到了蒙古族中,让蒙古族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轻易的本土化,躲过了灭族之灾。


  服饰也吸收了彝族服饰的一些花样。他们的“跳乐”歌舞,简直就是彝族歌舞的变体。汉族的观音、鲁班和关公等等,也成为他们心中的神。从长相外形上看,他们与云南原住民无二,典型的阔脸细眼单眼皮的蒙古人已经很少见,在这里寻找蒙古草原的气息,比在大山里寻找大海的气息更难。


  问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他们都能明确地告诉你:他们是蒙古族。他们很为自己是蒙古族而自豪。民族的认同,血脉的贯通,现在看来没有问题。幸运的是,兴蒙乡的妇女,不管年老年幼,都戴自己的民族服饰,花花绿绿的很好看。


  兴蒙蒙古族男子的服饰现在已经完全汉化(据说在20世纪初,仍穿长袍,扎腰带,与北方蒙古族相似),妇女的服饰则很有特色,上装一套3件,颜色不同,长短相间,俗称“三叠水”,腰间扎一布腰带,服饰的不少细部和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痕迹,头饰则分别为婚前的凤冠和婚后用的包头“聪兀丝”,此头饰似有受云南少数民族影响的可能性。


  虽然离开了草原几百年,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白阁村依然保持着蒙古草原的传统节日。


  最为热闹的是“那达慕盛会”,那是蒙古族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蒙语的意思就是娱乐或者游戏,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盛会。


  白阁村的“那达慕盛会”中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射箭,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和激情飞扬的篝火晚会。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村里有个“忆祖节”。男女老少都要会聚到“三圣宫”祭祖,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并追述蒙古族落籍通海的历史,通过这种怀念祖先的方式,代代传承。



  岁月流逝,这些马背上驰骋万里、弯弓射打雕的骑士后代,在这片有山有水有树的高原上,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变成了渔民和农民。现在只能在妇女的服饰和残留的只言片语中,勉强嗅到一点草原的气息。



  他们像断线的风筝,飘到了一片完全陌生的红土地上,历经种种艰难困苦,成为了这片山水的主人,过上与祖先截然不同的生活。



  乡村档案:
  白阁村隶属通海兴蒙乡,是乡级自然村,全乡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13人,蒙古族人口540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6.3%。白阁村交通便利,距通海县城约十公里,开车约需15分钟。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建制乡,这里形成了蒙古族、汉族、彝族和哈尼族等民族融为一体的多元特色民族文化。这里还被人们誉为“歌舞之乡”“建筑之乡”“甜瓜之乡”,成为世人向往的地方。

假正经也 2017-02-10 12:23
看来看去还是小宝宝可爱!

gaolangle 2017-02-10 12:58
景色却是不错啊

tufeiwawa 2017-02-10 13:05
我们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使得很多民族逐渐的从原来的栖息地搬迁到了一个全新的地域,保留了他们传统的文化,值得去旅游的。

fzw999 2017-02-10 14:44
大迁徙,蒙古人到了云南

zjhyagri 2017-02-10 16:54
蒙古人在去南,第一次听到,谢谢您 的介绍。

527801728 2017-02-11 20:22
虽然是蒙古族,看上去这里的人们生活很富足

smen 2017-02-12 14:39
一旦被汉人融合 就堕落凋零

se4777 2021-02-01 09:16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查看完整版本: [-- 云南蒙古人,在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了7百多年[4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