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IPO加速究竟解药还是毒药? 自2017年元旦以后,沪深大盘走势偏弱,尤其是创业板指数更是呈现连续下跌的趋势,有很多投资者都将原因归咎于新股发行的提速。本周一,在A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之后,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呼吁证监会放缓IPO的节奏、甚至暂时中止IPO发行。 而到了周二、周三之时,市场暂别了股市连跌的势头,三大股指均出现反弹,不过两市成交锐减,因此也很难说市场信心得到了恢复,A股将趋于稳定。现在很多人在质问,新年伊始,监管层以每天数只新股IPO的速度上市欠妥,应该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那么A股走势与近期IPO提速有何关系呢?通常在很多人看来,新股IPO是将股市的流动性抽离,而一旦股市的血液被抽干后,A股市场便没有了向上攻击的动能,股市将由盛转衰。所以每次在股市下跌时,就有人站出来希望监管层放缓对IPO,以更好的呵护这个市场。 那监管当局为何此时要提高IPO速度呢?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IPO融资有助企业业绩改善、支撑经济增长,目前融资结构中信贷占大头,企业债务率高,加大直接融资是必然趋势,更是资金脱虚入实的解药。另一方面,目前已经通过审核,排队等候IPO的拟上市公司多达数百家,而监管层希望加快IPO的步伐,尽快使这个“堰塞湖”的水位降下来,以便后续更好的推进注册制改革。IPO注册制改革授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期限为两年,而目前注册制进展处于停滞。 当然,也有专家指出,尽管创业板指数不断下跌,但当前A股中小板、创业板市盈率依然在60-70倍,连没有业绩支撑的ST个股,其市场的估值也在50亿元以上,如此高估值在全世界主要股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以上板块的股票指数下跌,是有其内在规律发生作用。如果现在要求监管部门暂停IPO,会在客观上继续维持这种不合理的估值体系存在。而笔者觉得,现在的新股IPO提速后无论从资金流出量,还是单只新股的资金募集数对股市的影响并不太大,甚至对缩短“壳资源”大有帮助,所以对投资者而言,新股IPO大扩容恐怕更多的是对其心理预期的影响。 第一,IPO融资规模太小,广大投资者勿过多恐慌。从A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而在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1496、16967、1140、3780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6.4%、72.6%、4.9%、16.2%,相对而言IPO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我们真正看到耗用股市资金的幕后元凶是再融资。 第二,今年虽然IPO提速,但新股募集资金规模大不如前。悲观者恐慌,密集的IPO发行会拉动大盘持续向下,抵触和反感IPO的情绪升温。其实,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只、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亿元至7亿元。而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这与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单个定向增发、再融资等抽血相比,并不算多,对股市资金的实际吸蚀作用并不大。 第三,进入2017年后,由于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加快,使得市场估值体系被重塑,而融资额少、家数多的新股发行模式,使得IPO堰塞湖水位迅速下降,屡遭市场诟病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现象几乎消失,拟IPO企业排队时间的大幅缩短,让一些“壳”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在此之前,正常的IPO排队速度奇慢,通常要3-4年时间,而像圆通速递等公司借壳上市重组方案在上报几个月即获得审批通过。这就造成了部分绩差企业在IPO无望的情况下,选择借壳上市。而笔者认为,如果监管部门明确,所有构成借壳上市的审批全部进入IPO通道,与IPO一起排队,那么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也将迅速归于零。 新年伊始,股市表现不尽人意,很多人将下跌归咎于新股IPO的速度加快。但未来指望监管者放缓IPO的可能性很渺茫,因为新股IPO并不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股市重挫的根源在于其本身估值虚高不下,需要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而新股IPO的提速恰好说明了监管者要让股市更好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以及降低新股排队时间,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大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