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16-12-29 12:51 |
三国前期英雄辈出,似乎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完爆三国后期人物,其实未必,三国后期有三颗最耀眼的明星,他们能力才华不输前人,只不过,这三位能人在同一年死掉了。这三人就是姜维、邓艾和钟会。说起来这三个人,他们的死表面上看是一场政治阴谋引发的屠杀,但实际上,隐藏历史背后的内幕却远不止如此。[attachment=1611312] 姜维:天水冀县人,先为魏人,后归顺蜀汉,做到蜀军主将,钟会邓艾伐蜀,姜维跟随刘禅投降魏军,后与钟会谋乱,死于乱军之中。 钟会:颖川人,世家大族,父亲是曹魏重臣兼大书法家钟繇,钟会少年时便是享誉海内的神童,长大后更是掌握一方军政,灭蜀后权势熏天,后因图谋在四川割据,被魏军杀死。 邓艾:义阳棘阳人,出身贫寒,更兼口吃,被世人鄙视,后被司马懿发现,重点提拔,一生对司马氏忠心耿耿,灭蜀战国以邓艾最大,但邓艾被钟会诬陷夺了兵权,后被乱兵杀死。[attachment=1611313] 我们知道,姜维、钟会、邓艾的死是因为钟会图谋在成都组建割据政权,效仿刘备分疆裂土,但这个计划后来被人察觉,因此失败,失败后,魏军兵乱,结果姜维、钟会、邓艾皆死于乱军之中。三国后期最耀眼的明星因此陨落。那么钟会为何叛乱?他的叛乱为何失败?他与邓艾的矛盾因何而起?姜维又为何而死呢?[attachment=1611314] 我们第一个疑问是,钟会作为北方世家大族的后代,在大的政治利益上与豪族代表的司马氏应该是一样的,司马氏对于钟家还算是可以的,从这个角度看,钟会没有理由实施兵变。更何况,曹魏出兵家眷皆困于大本营,怕的就是外边的将士哗变,钟会在四川割据,等于将自己的家族陷入灭绝的境地,他难道真的愿意为了一己私欲不顾自己的大家族吗?[attachment=1611315] 《三国志》认为钟会叛乱的原因是:“会内有异志,......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也就是说,陈寿给钟会下的结论是,本来就打算造反,如今自己手握重兵,便决定实施。这面,手握重兵是事实,但钟会谋反的真实原因《三国志》并未明言。陈寿是晋朝人,他无法明写自然有他的苦衷,因为钟会谋反恰恰牵扯到了晋文帝司马昭。其实,笔者认为钟会叛乱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attachment=1611316] 第一,钟会虽然是世家大族,司马氏对于钟家虽然算不错,但钟会这个人有自己的一套政治节操。钟繇辅佐曹氏几代君主,是典型的曹氏旧臣,官渡之战时就是钟繇送来两千匹战马保证了曹操的战胜,曹魏建立,钟繇一度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也就是说,钟家对于曹魏是有感情的,面对司马氏篡权,钟会从内心中并不认同。
第二,钟会此人受家风影响,对于儒学名士有特殊的感情,比如他在攻入汉中后,曾祭奠司马氏宿敌诸葛亮的陵墓,这就是一个例子。同时,钟会曾极力结交夏侯玄。夏侯玄,三国名士,他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也就是说,夏侯玄是曹魏宗室。而这个夏侯玄与曹爽是一党,属于司马氏的头号政敌。钟会极力结交夏侯玄,可见钟会的态度和原则,并不以忠司马氏为唯一选择。另外,还有一例可证明钟会对于司马氏的不满,钟会曾当着众人赞扬姜维“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伯约是姜维,太初是夏侯玄,而公休就是诸葛诞,诸葛诞是“淮南三叛”之一,是反对司马氏的急先锋,钟会以诸葛诞类比姜维进行赞扬,其心迹已经昭然若揭。
第三,司马昭表面信任钟会,其实暗中提防,他派遣钟会率领主力进攻蜀汉,早就预防了钟会叛变(估计司马昭在此之前对于钟会的政治倾向有所怀疑),司马昭以邓艾在外牵制钟会,以卫瓘、胡烈等人在内监视钟会,随后,司马昭又派遣贾充率领中央禁卫部队入主关中随时监视钟会动向。所有这些表明,即便钟会不造反,等待他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司马昭的心腹刘寔就曾在钟会出兵前说:这次他和邓艾一同讨伐蜀汉,肯定能够灭到蜀汉,但是可惜却回不来了。众人问刘寔原因,刘寔笑而不答。钟会作为聪明绝顶之人,不会对此毫无察觉,他之所以选择不顾家族兴衰而实施割据,其实是一种自保行为。只不过,《三国志》并没有将这些有损司马氏的内容明确写出来罢了。[attachment=1611317] 邓艾与钟会不同,他出身寒微,完全效忠司马氏。而大族出身的钟会看得上眼的都是那些风流名士,一个基层人员混起来的邓艾,钟会实在看不上眼,即便邓艾军事才能超过钟会。司马昭派邓艾与钟会一起领兵,用心深刻。钟会要兵变就必须先制服邓艾,所以,钟会第一步就是诬陷邓艾,然后夺了他的兵权将他囚禁。邓艾后被乱兵杀死。姜维作为曾经的魏人,却“心向汉室”,他表面与钟会合谋,其实暗中准备复国,但这一切都随着钟会叛乱的失败而结束。魏军常年与蜀军作战,很多亲戚朋友都死在姜维手中,因此他们对姜维恨之入骨,遂将其残忍杀害,并灭了姜维满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