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16-11-29 07:13 |
一年四季,皆有湿气,尤其我国南方湿气较大。湿邪有内外之分,且极易与风、寒、热等邪气“勾结”,难以祛除,侵犯人体多处而致病。 湿为长夏(夏至至处暑这5个节气)的主气,因此湿邪致病夏天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外湿常由于大气中雾露雨湿过盛,或居处潮湿、涉水冒雨、衣湿裹身、 长期水中作业等,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湿气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内湿多因脾胃功能失常而生,主要是由于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或饮食不洁、饥饱失常、劳倦 太过,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滞留而形成。 湿邪侵犯人体的部位非常广泛,肌表、经络、关节、人体脏腑都是湿邪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的头部、上肢、腰膝、下肢等部位,都可出现湿邪导致的相关疾病和症状。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致阳气不能布达周身,出现肌肤麻木、关节疼痛沉重等不适感,中医称之为“着痹”;湿邪阻滞胸膈,导致气机不畅而出现胸膈满闷不舒; 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胃脘满闷胀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湿邪停滞在下焦,导致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出现小腹胀满不适,小便淋沥涩痛不 畅;湿邪浸淫肌肤,则出现湿疹、渗出等症状。 湿邪的特点是黏滞难消,容易阻碍气机,故湿邪导致的疾病大多起病隐匿、缓慢,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同时,湿邪往往“勾结”其他邪气合并致病,导致病情复杂,治疗上也比较困难,不能以一方一药而求速效。 以下三种情况是湿邪和其他邪气互结所导致的常见症状及相应的治疗办法。大家首先要辨别清楚疾病的“证”,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治疗。 风湿宜辛温健脾。风湿侵犯肌表经络,可表现为头痛而重、关节疼痛、湿疹、水疱、泄泻清稀如水等。 治疗上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平时宜经常按揉风府穴(位于项后枕部正中凹陷处)和风池穴(项后两根大筋外侧的凹陷 处),每天早晚各按揉100次,以出现酸胀微热感为宜,长期坚持。此外,每天坚持适量运动,出一出汗既增强人体抵抗力,还可以去湿气。夏天尽量少开空调, 避免冷风直吹。 寒湿试试中药泡脚方。寒湿为患,常表现为全身关节痛,行动不便,遇热则缓,遇冷则剧,并伴随无汗、便溏、四肢浮肿等症状。若寒湿之邪在头部,以头痛, 鼻塞为主;寒湿积于小腹,女性多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有血块等;寒湿留滞于腰背部,会出现腰酸背痛、腰膝酸软等症。这类患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及 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忌生冷。 这里介绍一个有助祛除寒湿的中药泡脚方。选取老姜、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等具有散寒除湿功效的中药材各适量,加水煎煮20分钟即成。待 药液晾至40摄氏度左右时,倒入木桶。泡脚半个小时,深度以淹没脚踝为佳。泡脚的同时揉搓脚掌心的涌泉穴和腕背横纹中点处的阳池穴,祛寒湿效果更好。 拔罐泻火除湿热。湿热多表现为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触摸疼痛加剧,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溏、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渴自汗等症。 拔火罐是祛除湿热的好方法,安全又简便。平行脊柱左右旁开两横指的经络是膀胱经,其上有一系列穴位,叫做背俞穴,分别对应我们的五脏六腑。在背俞穴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吸出去,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作用,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 日常还有一个调理的小方法,也可一试:每天按摩曲池穴(屈肘,肘横纹末端向外两横指处)1~2次,每次1~3分钟,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体内有湿热的人,日常宜食黄芽、丝瓜、冬瓜等食物,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