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善调情志乃养生大要[6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善调情志乃养生大要[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citichmcyu 2016-10-30 11:24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情感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又称为七情。中医认为,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 ,也就是说每一个脏腑都有其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一般情况下,喜怒悲忧恐属正常的精神活动。只有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会发生病变,从而导致早衰。
  情志所伤主要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所谓“百病皆生于气”,即是指气机紊乱后可导致多种病变。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各有偏伤,然统归于心。所以情志之病,调心、宁心十分重要。《陈医宝鉴》云:“欲治其疾,先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为过恶,便当放下身心,以我之天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性地和平,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终日营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虚幻,祸福皆是无有,生死皆是一梦,慨然领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安痊。”情志得调,气机流畅,人定能长寿。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过激的情志可使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症。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忽发狂疾即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乏力、郁闷不舒等症。
  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受损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例证。
  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等症,甚可致人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吓死的报道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内经》提出了养生的基本要求,对外环境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免外邪侵袭;对人体本身要“恬憺虚无”,“精神内守”,避免情志的过激和精气妄耗,这样才能保持真气充盛,疾病无从发生。诚如高世栻所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和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过激的情志变化极易引起疾病。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事情过后,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应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善调情志乃养生大要[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