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孙权怎样经营中型企业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孙权怎样经营中型企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smen 2015-07-20 17:16


    如果把曹魏、蜀汉和东吴比作三家公司,那么曹魏绝对是巨无霸公司,占有三分之一的名额,却据有天下十分之九的份额。蜀汉肯定是家小公司,不足九十万人口,不过“一州之地”,大不到哪里去。

  东吴呢,应该算是一家中型企业,比曹魏不足,比蜀汉有余,进取不足,自保有余。既要让巨无霸公司没法吞并它,自身又得有所进展,年少的企业家孙权是怎么经营的呢?

  孙家创办的东吴公司,是一家本地人创办的本地企业。创始人孙坚就是江东人,即吴郡富春人。当然,孙氏公司的第一桶金是在北方捞下的,岂不闻“天下起兵伐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时任长沙太守的孙老板赶了个早,为公司树下声威。

到第二代孙策接手的时候,公司近乎破产,但好在少东家孙策有魄力,敢打拼,勇敢地进行第二次创业,终于在老家将公司重新创办起来。

第二代老板孙策在公司稳固下来之后,就寻思着做大做强,要往北方发展。当时确实有个契机,就是北方两个大佬——袁绍和曹操,正在官渡耗着。孙策就琢磨着突然并购许昌,接走汉献帝,“策阴欲袭许,迎汉帝”。计划是杠杠的,但他自己却出了意外,27岁就挂了。东吴公司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发展壮大的绝佳机会。有些业务跟老板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同样的计划,换了老板就是做不了。孙策那种风风火火、果断迅猛的创业风格,在东吴公司没有第二个,因此宏大的计划也难以为继。

  孙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临终前就对公司继承人孙权说过:要是上第一线打拼创业,你不如我;要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各路精英,我不如你。言下之意就是,原有的北扩计划还是搁置下来吧。



孙权是怎样经营中型企业的



  少东家孙权接手后,面临的是公司的转型,最重要的是思路上的转型,定位上的转型。他需要一个点破的人。

  话说某晚,孙少东家邀请鲁肃一起合榻对饮。孙老板透露了自己的思路:老鲁啊,如今东汉总公司是个行将破产的样儿了,大小公司林立,我肩上挑着爸爸和哥哥一手创办的企业,很想像史上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介入东汉公司的管理层,帮助总公司转危为安,“思有桓文之功”,你要是有什么点子,跟我说说。

  年长孙权十岁的鲁肃,眼光比少东家独到,他老大不客气地回敬说:少老板啊,就怕您有那份心没那份力啊。你要介入总公司的事务,把持着东汉公司的老曹他能答应吗?我跟你说句明白话吧,别指望把老曹从总公司董事会踢出去。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把自己定位为地方性中型企业吧,守着江东,看看市场形势怎么发展,然后再找切入点发展。

  当然,定位为地方中型企业,也不是不谋发展,鲁肃又展开了一幅蓝图:先把周边的中小公司,什么刘表啊,黄祖啊,全部并购掉,在本地完全立稳脚跟之后,才图谋往北发展,最后发展到地方第一强,“此高帝之业也”。鲁肃这番话,重点还是落在保有江东上,做地方第一强上面,至于“高帝之业”,无非是给个鼓励而已。

  其实,孙权似乎还没有完全领悟前任总裁孙策临终前的嘱托,孙策说自己的使命是“与天下争衡”,孙权的使命是“保有江东”,已经将东吴框定在地方中等规模公司的范围内。当然,未必是孙权没有完全领悟,而是有所不甘,任何一家企业在转型之前,领导层,尤其是最高决策者都会有激烈的思想斗争,接受现实,需要点时间,也需要勇气。

  虽然孙少老板对那天晚上的会晤有点不高兴,口头上否定了老鲁的方案,但在内心深处,他已经接受了这套方案,以后公司的发展路子,就是朝着老鲁设计的路线走的。那晚的会晤算是公司高层的一次小型决策会议,从那以后,东吴公司就开始渐渐脱离东汉总公司,自谋发展。



孙权是怎样经营中型企业的



  很多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小瞧鲁肃,其实鲁大哥的战略眼光,在三国时期绝对是第一流的。他为了扶持盟友,把庞统这样的奇才往蜀汉公司送,还亲自开介绍信。将盟友养大,也是为减轻中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让巨无霸竞争对手多一份掣肘,自己则多一份生存空间。

  东吴公司之后的路子,基本上按照鲁肃设计的轨道走。对曹魏公司,保持应有的尊重,但完全走自谋发展、自负盈亏的路子。你老曹生日,我送贺卡、送生日礼物,礼貌得很。要我家儿子去你们许昌总部上班,不好意思,路太远,咱不放心,还是待在本地好。

  曹魏公司有麻烦了,在本着有利于本公司的基础上,咱帮你解决。例如关羽北伐,吓得总部要迁都,孙权赶紧派吕蒙袭后路。我帮老大你解决麻烦,我获取实惠:得到荆州。这样做,总部也高兴,曹丕为此还写信夸孙权。

  不过,一旦你们想吞并本公司,那咱就绝不妥协,奉陪到底了。因此,这家中型企业与曹魏大公司的摩擦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微妙的关系在濡须之战显露无遗。公元212年,曹魏公司又大举南下,想吞并东吴公司。没想到春水上涨,此次收购行动眼看着要泡汤了,老曹赖着不想走,不愿意接受此次并购行动又失败的现实。这小孙可体贴大公司的难处了,特意写封信,给老曹温馨提示:“春水方生,公宜速去。”不过,后面又加个小便条,俏皮地说:“老曹你要是不完蛋,小孙我早晚睡不着。”老曹也不生气,感叹说:小孙是个诚实的孩子,不说假话。

  对大公司表面恭敬,实际对抗的态度,跃然纸上。东吴公司的这种思路在229年暴露无余。这一年,东吴公司上市,规模虽然没上去,规格却上去了,孙权称帝,从地方分公司经理(吴王)升格为总经理、董事长。

  蜀汉公司派陈震来庆贺东吴上市,东吴公司也向蜀汉公司交出了一份企业上市发展计划,其愿景就是与蜀汉一起做大做强,计划如下:两公司以携手发展为共同愿景,一起吞并曹魏公司,“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这等于是同曹魏大公司彻底断绝从属关系,从此成为竞争对手。至于分红,则是在对前景做乐观预期的基础上,蜀汉公司分得兖州、冀州、并州、凉州,东吴公司分得豫州、青州、徐州和幽州。当然,也就是一个愿景而已。

  从这份上市计划书来看,东吴公司还是把自己看成一个地方性的企业。它的发展不完全是排他性的,而是与蜀汉公司共存。这也是秉承了鲁肃经理人的发展思路。



孙权是怎样经营中型企业的



  东吴公司一直没有完成鲁肃所定的长远目标——“高帝之业”,当然估计鲁肃也没那个心思,只是鼓舞一下小孙老板而已。但从赤壁之战后,东吴公司能强大地存在七十多年,也算是挺成功的中型企业。

  保证一家中型规模的公司在巨无霸对手的威压下,能够长期地生存下来,还让对手有所畏惧,这不能光靠滚滚长江做屏障,最重要的还得靠人才。人才策略才是最根本的策略。

  宋朝学者洪迈就曾夸奖,东吴公司最大的战斗力就在于:人才从来就没有断层。创业时期有周瑜,紧接着有鲁肃,能巩固与友好公司的合作关系;再接下来有吕蒙,吕蒙死得早,马上有陆逊补上。陆逊是个守中有攻的人才,他能让东吴公司在守成的同时有所进取。陆逊没了,其儿子陆抗又顶上。陆抗时期,东吴公司进入崩塌式衰退期,但骨干人才在,公司就不会破产。

  可以说,东吴公司一直受惠于孙权时就制定下来的人才机制。公司是由人组成的,人才在,而且受重用,公司就在。

mmq765 2015-07-20 18:13
需要认真学习了。非常好

至尊狼王 2015-07-21 00:05
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的储备也是

water520520 2015-07-21 07:04
领导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如何利用人才 这才最重要。

yyfyyf 2015-07-21 09:34
再怎么说都是民企,斗不过曹操的国企。

7842949 2020-05-06 09:3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齐鲁青未了 2020-08-17 08:23
孙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临终前就对公司继承人孙权说过:要是上第一线打拼创业,你不如我;要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各路精英,我不如你。言下之意就是,原有的北扩计划还是搁置下来吧。

se4777 2020-09-17 15:50
东吴公司一直受惠于孙权时就制定下来的人才机制。公司是由人组成的,人才在,而且受重用,公司就在。


查看完整版本: [-- 孙权怎样经营中型企业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